佛教怎樣修行(96.06.20)
慧廣法師著(百善書房出版)

1、修行即不造作苦的因,而對善又不執著,心中無業,自性現前,達到完竟,讓人生滅除一切的苦。

2、佛法中所講的十二因緣,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借十二因緣的掌握,轉「無明」為「靈明」。

3、修行要靠「反省」和「懺悔」的功夫;進行懺悔,必須要有耐心、恆心,直到罪滅業消為止。

4、懺悔分「別懺悔」、「總懺悔」,從「事懺」到「理懺」,懺悔之後將心安住於「四正勤」,即:(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5、佛有十八不共法,即:
(1)佛身無失;
(2)佛口無失;
(3)佛意無失;
(4)於眾生無異想;
(5)無不定心;
(6)無不知捨;
(7)欲無減;
(8)精進無減;
(9)念無減;
(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知過去世無礙;
(17)知現在世無礙;
(18)知未來世無礙。

6、三皈依,惟有內心保有覺、正、淨,才是真實的皈依佛、法、僧三寶。

7、受持五戒,除了有利於「後世」外,對於現世,也有很大的利益;受持五戒,使自己在未來的生死中能保有人身。

8、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

9、正思惟即是正志,因有正見,產生正思惟。

10、正命是以正當方式來滋養我們的性命。

11、正精進又叫「正方便」,修禪要先行五法,即「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要常行不退,必須「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在此所稱的「欲」,是一切事情的原動力,如「善法欲」。

12、正念指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13、戒、定、慧為三無漏學,三學是不能分的,持戒為了修定,戒中便有定,修定為了發慧,定中也就有慧。

14、身念處:觀照身體的不淨;受念處:觀照我們身心的感受是苦的;心念處:觀照心念的無常;法念處:觀察諸法是無我的,一切法是眾緣和合。

15、五停心觀:五種能夠停止妄心的觀想。
(1)不淨的觀想;
(2)慈悲的觀想;
(3)繫心在呼吸中;
(4)思惟因緣的道理;
(5)觀想佛的功德。

16、人生的一切煩惱痛苦,皆導因於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要獲得解脫,便必須超越或轉變這三個識。「戒、定、慧」即因此而設立。戒是用來對治和轉變第六識,定是用來對治和轉變第七識;慧則針對無明迷惑的第八識。戒、定、慧使第六識不再妄想分別,第七識不再執著為我;第八識不再無明,唯識能全界,唯心能生定,唯慧能發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