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思想﹝96.08.16﹞
中野孝次著‧李永熾譯‧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1. 選擇質樸的生活,是源於思想的簡樸生活,選擇簡樸的生活,可說是「精神」居於優位。

2. 人是否幸福,不是由富貴或貧窮來決定,而是由「人的心靈傾向」來決定;所有愈多,人就愈會被所有物奪去心靈的自由,心就成為物的奴隸;如果想自由舒暢地過日子,就得拋下「物慾」。

3. 人只要生活上必備的東西就好,人死後留下財寶並不好,如果留下田宅、金銀,繼承人會展開「血腥之爭」。

4. 人如有畏懼天命、畏懼善惡必有報,才不會做不人道的事,才會害怕那看不見的「存有」,絕對不敢做出不合人心的非人道行為,而依從「心靈的規律」活下去,進而相信「無形的人格」比「金錢」更重要。

5. 「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思想與意志,積極創出的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一個人一旦為「所有欲」所獲,就會變成只關心「所有物」的擴張,而變成金錢的奴隸,不再關心其他的人間事物。這也就是說,當對「富貴」的祈望,所有的慾望愈旺盛,人就會陷入以「擴張財富」為唯一道德的錯覺,而對於「所有」之上更追求「所有」,因此做出了許多非人的事情。

6. 人如將心思完全放在物體的取得或保有上,人就會連「精神自由」也喪失了,只有把所有需要縮到最小的限度,人的精神活動才能自由。

7. 將人視為被造物中最優秀的,征服自然,使之馴服,這種觀念是人的傲慢;人應與自然交流,並透過事物與永恆之靈交流。

8. 「源信和尚」說「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曰貪」。人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心靈」是否安寧,要是心靈不能安寧,即一切皆枉然。─「三界惟心」

9. 「無」是常態的時候,人才會為「有」而感到無比的滿足與謝意;以「有」為常態時,即使對「無」覺得不滿,也不會興起難得之意;若身邊常處於匱乏狀態,才可能懷著感謝之情活下去。

10. 「禪定」是開發「智慧」的前奏;「智慧」是「禪定」的後果。

11. 人的慾望會讓人想越多越好,人一旦隨慾望浮沉,則此世會化為爭執的地獄,人應認識慾望是諸惡的根源,所以人應斷絕慾望。「愛名利驅使,內心不得平和,一生痛苦不堪,實在愚昧」。不為「利益」或「名聲」所拘,惟求己心的充實。

12. 人應與俗世的生活保持一段距離,仔細端詳自己的心,才是享受「存命之喜」並且活在當下。一個人只有內在的東西充實,生命才算充實。

13. 清貧不是單純的貧窮,而是與「自然」共有生命,而與「萬物」共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