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著‧江翰雯/德噶翻譯小組‧橡實文化出版

1.人要獲得安樂必須從「心」出發,有些人執著於「外在物慾的追求」,卻失去了心的自由與安寧。佛法修行的核心,乃在於「心」,我們必須花時間訓練、鍛鍊「心」;而鍛鍊心的方法,唯有「禪修」。

2.修心的目的,主要在徹底轉化我們的心念、思想,進而以「慈、悲」來保護自己,善待眾生。「慈悲」是修行者的最大財富,心存慈悲比較懂得「付出」與「寬容」。

3.「詠給‧明就仁波切」於1976年出生於尼泊爾的「努日」﹝Nubri﹞,他在本書中介紹修持的方法,他認為凡夫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最有效的對治方法之一就是「歡笑」;人學會了自我解嘲,就會呈現光明愉悅的特質。

4.佛法非常實用,佛法告訴我們要從事能夠助長平靜、快樂和自信的事,並避免會引發焦慮、絕望和恐懼的行為;佛法修持讓人去認出自己原本具有的潛能,認識自己是完整、善良,且本質上是完好健全的。

5.人一旦執著於小問題,就會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而佛法修持在強調如何讓「心」達到更高層次的「覺性」,佛法中所稱的「心」,可翻為「知者」或「能知者」,所以,「心」主要是認識及省思自身經驗的能力,佛法修持的要訣在於,當念頭、感受和感知分別生起時,我們只是單純地安住在當時純然的「覺性」中,這種溫和的覺性稱為「正念」,而「正念」就是單純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質中,只要單純地觀照自心,確實可以改變心的狀態。

6.「正念」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經過不斷地訓練。

7.心的本性即「如來藏」,可稱為「真實本性」、「本然心」;佛陀有時將「本然心」比喻為「虛空」。心的本質是自然平靜,稱為「本然寂靜」,人全然不用力的放鬆狀態,安住在當下的解脫中,就是「本然寂靜」。人一旦認出自身具有的真實本性後,就開始轉變了,生命的品質也跟著改變。

8.人要練習「安住身心」,就應做「無修」﹝non-meditation﹞的練習,即只觀看發生的一切,完全不做任何干預,只對內在探索予以觀察,而不患得患失;即只是「觀看」,並放下對結果的期待。又任何時刻,將注意力安住在往來於心中的一切,這就是「禪修」,以這樣的方式安住,就是體驗「本然心」。人會有穩定的放鬆感、無限的開闊感。

9.單純地安住時所體驗的開闊感,就是「安性」﹝emptiness﹞,即「自心本性」,空性是所有現象的本質;「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能讓任何事物顯現、改變或消失的無限可能性。

10.人想要找到恆常的平靜與滿足,就得學會「安住自心」,唯有安住自心,才能讓「內在的本質」顯露出來,能夠安住自心,愚癡、貪著、瞋念等煩惱就會平息下來。又自心的真正本質─慈悲、清明、無邊無際的開闊境界就會展現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