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破相論

1.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2.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了」。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沈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3.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4.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5.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外「解脫」。故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6.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7.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善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