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幾乎已成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代名詞,隨著經濟開放的急速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資金、市場迅速地連結成緊密的網絡。中國坐擁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世界大國,其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更不容小覷!除經濟之外,舉凡國防、外交、社會文化,動靜間皆牽動全球敏感神經,甚而居於主導地位。令人不禁思考,中國是否有獨特模式的討論與爭議。由歷史視之,西方式的發展與崛起,似乎完全無法套用在中國身上,難道過往的西方式發展路徑,已被中國顛覆?

西方國家藉由強大海軍,大舉發動航海探險,不僅打開國門,更打開心門。伴隨著此後數百年在世界各地的航海交流、海洋貿易、建立殖民地擴大海外市場,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與財富,更是間接激發對自由、民主、人權的進一步追求。當人民逐漸富足時,就會要求政府給予其財產、生命的保障,當法規愈保障人民,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等,便由然而生。但中國由於閉關鎖國就喪失了這樣的機會。
反之,用如此模式來檢視中國,卻無法得到一如既往的答案。許多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因此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成績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在不是自由市場的情況下,中國也取得了經濟成功,這就說明自由市場不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更甚者,讓人有個好像沒有民主、憲政、法治,對經濟發展也沒什麼影響的印象。
其實,中國經濟各要素中間,一個別國少有強勁要素就是中國的勞動力發揮了作用,彌補了中國在市場體制發育不足方面的缺陷,拉動了經濟增長。中國是在相當程度上通過模仿、通過引進非常成熟的技術,使得其能比原來更充分地利用廉價勞動力,取得現今改革開放的成就。但這仍無法掩蓋體制之不足,廉價勞動力短期固可彌補,但無法做為永遠的替代品,這是其經濟未來可能會遇到的瓶頸。

中國制度資本不足已大量體現於不同行業的准入審批、對市場的行政管制,還有許多灰色及朝令歹改的法令規章,都將阻礙廠商的進入,也拖延民間的創業。而中國也並未利用製造業的發展帶動服務業的成長。
外界總說,中國製造業利潤太低,錢都被西方品牌拿去,讓人不禁反思,為何中國做不出自己的品牌?這是因為中國的產權保障體系太差了!以美國為例,民眾買了電腦,即使無收據,該電腦品牌的廠商就要承擔責任,若有問題,就要賠償消費者。但中國就是欠缺此類保障人民的司法邏輯,無法保護品牌的知識產權及人民權益,無怪乎無法培值自己的品牌。
經濟的持久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對制度的依賴性很高。要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等契約性經濟,建立知識產權體系,沒有相對應的法律與資訊架構是行不通的。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產流動性,進而提升使用效率,提高其所創造的價值,而制度資本差別的長遠價值即在此。一國的制度機制是否最有利於市場交易的發生,使交易成本最低,實已成為一國競爭優勢的決勝點!
在全球化的國際市場交易中,道德規範、習慣法已不夠用,只有可靠的正規司法和開放暢通的新聞媒體,才能促進交易更高效地進行。
現今的國際秩序有賴於法律規範維持,國際投資者的海外產權、合約糾紛都要按各主權國的法律由其司法系統解決,已不允許再以武力解決利益衝突,因此,處理糾紛的角色益形重要。許多國家不只在國際貿易及外交人才任用上,漸漸要求有法律知識或背景,而在面對糾紛協商或仲裁時,則直接委派律師出面,在閳述各自的訴求之時,也能進而尋找利益的切合點。
若中國不在契約執行架構、資訊提供架構、權力制衡架構等方面做進一步的調整,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構和資訊架構,提高人們的交易意願,那麼中國要發展經濟增加值、利潤率更高的服務業,將有困難。

金融技術的發展也是國家興衰的決定因素之一,是經濟增長、社會福利趨向合理化的必要架構,例如住房抵押貸款等。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那麼它即使想鼓勵個人主義,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不能通過金融證券把未來的收入提前化,進而反過來拓展中國普通民眾的發展空間,藉此拓展國家空間。由此看來,中國的許多弊病,即是和金融證券市場的不發達有密切關係。因此,對中國而言,發展證券金融是唯一出路。



以上是我於2011年11月24日晚上於中華企業經會導讀《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一書內容,歡迎各位可以於此多交加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