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民國103年9月11日中國時報 A8版蔡百蕙執筆:「魯爾驚豔:工業城變文化之都」報導,德國魯爾區是世界知名工業區轉型典範,面積廣達4千多平方公里(相當8分之1個台灣)的「重工業區」,從破敗荒廢的高汙染土地,轉變為生態綠地,並以新能源與創意產業,取代傳統工業,最後一座礦廠將於西元2018年關閉,屆時老舊工業將完全走入歷史。西元1850年代發現高品質煤礦礦脈的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工業區,全盛時期有高達250座礦廠。西元1970年代末期,魯爾區鋼鐵廠與煤礦廠陸續關閉,大量工人失業,加上百年來重工業的汙染,生態環境瀕臨毀滅的邊緣,逼得不得不轉型。西法倫邦政府於西元1989年做了一個有遠見的決策,成立「國際建築展覽公司」(IBA),以10年時間用國際比圖的方式,收集民間各種提案,這個廣徵創意的作法,奠定了魯爾區轉型成功的基礎。

  IBA更新案重視生態環境永續,以及工業歷史文化的傳承。以杜伊斯堡(Duisburg)改造為例,當地居民希望在兩百公頃的廢地上,有一座都會景觀公園,於是,在保存既有資源原則下,廢工廠成為主題展覽館;鋼鐵廠房混凝土外牆,改造成攀岩訓練場;舊瓦斯槽變成潛水及救難訓練場;削掉一半鐵皮的廠房,也變成一個露天音樂舞台,一個個舊空間注入了新生命。在相同概念下,礦區內許多舊廠房,陸續變身為博物館、藝廊、劇場、高級餐廳、電影製片場和工業設計展覽中心等等,大多數礦工轉行服務業。在保留舊工業歷史的情況下,發展出蓬勃的新工業文化,魯爾區於西元2010年獲選為歐洲的文化首都。誠然,台灣要參考魯爾經驗,不應只侷限於空間的改造過程,讓魯爾區轉型的民間創意收集方式,以及改造案表現出的智慧與遠見,能夠更長遠地思考這塊土地對國家未來的意義所在,更值得深思與借鏡。

  筆者認為台灣也開始懂得如何運用過去工業建物做為文創藝術空間,例如台北市華山藝文中心、松山文創園區,高雄市的駁二特區,每到假日都會吸引許多民眾或觀光客前往看展或拍照。事實上台灣仍有許多可以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工業區舊址,以魯爾為借鏡,塑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之都。

  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李永然律師認為環境的改造一定要運用創意,台灣是民主多元文化的自由社會,人民思想活潑,政府要多加鼓勵與運用,使台灣的生活環境能更美麗,更有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