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指標  

1418116979641  

  中華人權協會公布2014年台灣人權指標調查結果,針對政治、司法、經濟、勞動、文教、環境、婦女、兒童、老人、身心障礙及原住民等11個面向進行調查,檢視政府在「公民與政治權利」、「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及「少數群體與特殊群體權利」的人權保障程度。

  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李永然表示,人權指標的調查對於政府未竟之處有督促之作用,對於較完備處,則能予以鼓勵。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副召集人柴松林教授針對今年的人權指標調查報告結果,則認為整體有進步,但是政府對重大危機事件的應變能力不足,造成民眾恐慌;政治人權方面,民意代表未能反映民意、監督政府,將無助提升人權;經濟人權方面,柴教授表示,稅制不公、分配不均,造成百分之一的少數人掌握絕大多數的資源,引起人民的不平,近年中東的革命、台灣的學運與香港的佔中,都有此因素,政府應該重視。

  在各分項指標評比中,兒童、婦女、老人、身心障礙者、政治、原住民、整體人權等七項指標的評估相對較為正面(正面評價高於負面評價),皆有四~五成正面評價比例;但在文化教育、環境、經濟、勞動及司法人權等五項指標的保障評估較為負面(負面評價高於正面評價),特別是經濟人權,負面評價的比例超過六成五,環境人權負面評價也達到五成三的比例,這也與往昔評價一致,顯示近年民眾對於生存權以及經濟安全的看法持續悲觀。

  這項調查於今年10月進行電話訪問,有效樣本1,074個,以百分之九十五之信賴度估計,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2.99的百分點。

整體人權評價回升,民眾感受差異不大

  繼連續兩年民眾對於整體人權評價看壞,今年止跌回升,有約四成三的民眾對今年度的整體人權保障抱持正面評價,三成七抱持負面評價,但正面與負面評價比例相近,整體滿意度僅四成九,仍有努力空間。在進步評比方面,雖有二成九民眾認為有進步,高於沒有進步的一成九,仍有三成八民眾認為差不多,顯示民眾對於政府過去一年在人權改善的作為上實際感受不高。

政治效能感不足,民主陷泥沼

  政治人權部分,有47.8%民眾持正面評價,29.1%為負面。23.6%民眾認為政治人權較去年進步,認為「退步」者則為20.3%,「差不多」則佔38.2%,政大國發所高永光教授從現象觀察結合歷年政治人權評比數據,認為近年朝野惡鬥導致政治失序,重大社會事件如洪仲丘案、太陽花學運頻仍,引發民眾對代議政治制之批判省思,以上因素都反應在民調數字。「公民權與自由」向度仍是今年得分最高的項目,但在「民主鞏固」、「平等權」以及「政治效能感」部份都下降,高教授認為,我國民主政治仍在鞏固,受重大政治與社會因素影響,處於一動態進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效能感的不足反映出政府即便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對於公共問題的反應能力和處理的回應能力仍不足,政府的無能和失能也是專家學者經年詬病之缺失,政府應深入檢討。

民眾重燃對司法系統信心,與預期仍有落差

  司法人權民調仍以負面評價48.1%高於正面的23.8%;與去年比較,認為有進步的民眾則有30.2%高於認為比去年退步的14%的,台北大學法律系陳榮傳教授認為相較前兩年數據,傳達出民眾對司法機關重燃信心,民調止跌,但距離民眾的期待仍有一大段距離。專家認為現行法規層面已臻完備,第一線人員也多能遵守,按表操課,實務上則或因司法檢警人員的個別差異仍有不足。而在政治與社會重大事件如318學運、諾富特事件、LUXY事件…等則顯示出我國當前法制已有保障人民自由之法規,政府卻有過當行為,一名專家更指出宜加強執法人員面對群眾事件時的應對與訓練,以避免侵害。今年得分最高的項目為死刑案件審判的謹慎性,專家肯定目前司法系統對重訴案件的謹慎性,風氣已有所提昇。

勞動法規持續進步,落實執行仍需努力

  民眾對勞動人權表現持負面評價的比例(48.3%)仍高居負面評價的第三名,政大勞工所劉梅君教授認為,需進一步分析係客觀環境的改善抑或期望標準下修之故。今年勞動人權五項指標皆為進步,但執行力度與完善性仍無法追上法規制定層面。譬如團結權、協商權、勞動條件與非典型僱用問題,專家認為雖法有明定保障勞工相關權益,近年也持續修法,但因政府未積極應對並介入,導致勞方在實務上遭遇許多隱性阻力,未能主張相關法律保障,甚至無法行使相關權力,或為生計退讓,可近性低;勞動政策又因首長態度、權責單位人力或是地方勢力互為影響,甚至公部門本身即未落實執行,勞動法令彷若「休眠」,都是民調與專家評比持續低落的原因。

  而派遣問題、勞動條件低落未見改善也是檢討多年的問題,劉梅君教授持續呼籲勞動人權對社會與國民生活影響環環相扣,影響深遠,政府應拋開經濟發展主義,接受永續、均等的新思維,方能超越發展主義的侷限性,在全球布局中創造台灣競爭力。

食安議題連環爆,重創民眾信心

  專家指出目前社會資訊發達、申訴管道多重,相關法規漸趨完備,民眾對於自身消費權以及相關資訊的關注度與認知皆提昇,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滿足除卻城鄉差距,如像醫療、交通資源受到地域限制時有落差,大體都能被滿足,兼以今年生產力較為提昇,政大經濟系朱美麗教授認為經濟人權的消費權與生產權尚可。惟自去年開始食安問題越演越烈,今年的塑化劑、餿水油事件,更衝擊國內食品相關產業,甚至影響國際聲譽,食安衛生制度仍未能落實管理,權責單位未善進監督稽查責任,企業追求利潤犧牲國民健康,事發亦未受重懲,法規徒具其形而未有實效,民眾的失望情緒也反應在民意調查。

  就業環境問題方面,雖有就業機會,但仍存在充分就業以及薪資水平與物價脫鉤未能維持生活水準問題;得分最低的賦稅議題,專家認為當前稅制仍以薪資為主要來源,資本利得成本偏低且對企業多有優惠不符公平稅制原則。

土地利用防弊難突破金權結構,12年國教爭議多

  環境人權民調已持續三年退步,宜蘭大學環工系張益誠教授與台大環工所於幼華教授認為與未能有整體性規劃,政府有帶頭炒作土地圖利建商財團之虞、官商勾結仍普遍、地方政治勢力及政治利益影響…等原因有關,土地防弊評比結果令專家失望。而在環保新聞以及資訊公開部份,國內媒體相關報導少,或因政治利益考量影響露出,論證過程未充分求證考據、欠缺全面、系統性之報導,易失之公允。而政府在重大環評案中的表現突顯評估作業程序公開、公正之政策績效並未受到普遍重視,現行仍難以擺脫利益勾結,特定委員影響環評結果,環評標準不明確亦未能落實環評承諾檢討制度。

  文教人權方面,民調負評上升且較去年退步,對比今年重大教育事件:十二年國教、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修法、部分大專院校停辦退場以及少子化、高學歷就業問題,教育人權面臨的新、舊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婦女老人兒童民調較佳,如何落實保障成焦點

  婦女人權在社經政治參與與就業法規保障上,經歷年修法、兩公約簽訂後,關注焦點已從制度框架建立轉向實質成效的改善,例如在公職參與、升遷、母性保護與婚育家庭等面向,婦女仍受到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角色分工的束縛。而在免除對女性的暴力與不法侵害,則需努力。兒童人權方面,健康權,醫療權與社會權向度均有不錯的表現,專家從各指標細項也提出建議,未來應朝平等對待、重視自主性與未來性的方向努力。

  老年人權方面,民調結果較專家評比正面,臺北大學社工系劉素芬教授認為,應是一般民眾主觀認定與專家依實務經驗分析的出入所致,專家認為,老年人醫療權已普遍獲保障,但社會仍未欠缺老年友善環境,也存在諸多年齡歧視,造成年長者在就業、社會參與的阻力,民眾處理老年議題仍依賴個人資本處理為主。

對身障者實質歧視仍多,原住民自決權低落仍是焦點

  專家認為現行法規層面對身心障礙者保護與資源完整,與民調相呼應,惟實務上,仍有實質歧視情勢,例如不足額進用及薪資問題,已是持續經年的老問題。

  原住民人權方面,今年專家人持續針對政府對原住民土地使用權提出批判,包括日月潭向山BOT案、亞泥占太魯閣族土地案、八八風災迫遷議題、知本卡地布反遷葬、台東美麗灣案、原民電視台、司馬庫斯風倒木爭議、蘭嶼核廢料議題等重大事件,政府未能落實保障,甚至侵害其權益。原民會不具實權,原住民基本法空有母法未有子法,甚至有自治條例與行政機關意見凌駕特別法之情形,都是原住民人權未能落實之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