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人權保障的泥淖

  從103年度普羅調查來看,主觀或客觀感覺今年政治人權比去年「非常好」及「好」的各占11.4%及36.4%,總計是47.8%,已近半數。即接近半數的普羅大眾還是覺得台灣的政治人權是良好的;相較於「非常不好」的16.8%、「不好」的12.3%,總計是29.1%,也就是約三分之一弱的人表示政治人權情況不好。如果政治人權是代表台灣民主評價的一個指標,顯然有略接近半數的人持肯定態度;有較低於三分之一的人持否定態度。

  但是如果以102年當作比較的基點,則103年表示「進步很多」及「有進步」的為13.5%及10.1%,共計23.6%;相較於「有退步」及「退步很多」的各為15.7%及4.6%,共計20.3% ,雖然認為「進步」的百分比仍多於「退步」,不過差距僅三個百分點多。再比較認為102年到103年人權保障程度「差不多」的則占38.2%,此即近四成的人在主客觀上認為,從去年到今年人權並沒有明顯的進步與退步。當然,可以據此認為政治人權「停滯不前」,但另一種詮釋,也可以說是台灣的民主政治遭遇瓶頸,即使去年發生洪仲丘事件、今年的太陽花學運引發大家認為是「不同類型」的社會運動,進而批判「代議政治」的失靈或失能,但即便如此,民主政治或者在保障政治人權上能夠有結構性的突破嗎?從普羅調查的數字來看,台灣和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陷在民主「失靈」、「失能」的瓶頸和泥淖中。

      表1  20082014年人權保障程度普羅調查百分比

人權保障  

程度

年度

非常好

不好

非常不好

2008

10.5%

31.9%

15%

21.6%

2009 *

8.3%

36.2%

17.6%

14.2%

2010

12.7%

38.7%

18.9%

12.5%

2011

9.4%

50%

17.3%

9.6%

2012

8.0%

37.7%

16.1%

13.5%

2013

8.9%

32.5%

18.9%

18.4%

2014

11.4%

36.4%

12.3%

16.8%

  從表1來看,普羅調查的結果值得深思。我國將兩公約成為國內法,是於2009年3月31日由立法院通過施行法,同年5月14日由馬英九總統完成簽署,並於同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將該簽署文件送往聯合國備查。該年的人權指標調查,民眾認為「好」與「非常好」的為44.5%,次年即2010年躍升到51.4%,到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高達59.4%,其中認為「好」的占50%,但此後即呈現某種幅度的下降,認為「好」的,由2011年的50%,逐年降至37.7%、32.5%到今(2014)年的36.4%。從逐年普羅調查民眾的感受人權保障程度來看,自2011年(民國100年)之後,明顯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今年「非常好」、「好」的47.8%比起去(2013)年的41.4%好很多,但這代表人權保障的「止跌回升」,還是仍然在下降趨勢中的「盤整」?),值得注意。

二、2014年質化調查表現

  2014年德慧的質化調查結果,只有「公民權與自由」獲得3.44的評價,由於質化調查採用的是順序量尺(ordinal scale),3.44在5分位法中可以論斷為「普通但傾向好」的表現,比起去(2013)年的3.37,有些微進步。「公民權與自由」在四項細項指標中,歷年來均較高,去年是3.37,過去的解釋是因為我國已是完全的自由民主社會,基本的公民權與自由皆獲得保障,普遍受到肯定。但平等權今年卻是退步的,由去年的3.27降到3.15,政治效能感由2.95降到2.84,民主鞏固更是由3.21降到3.08。

  過去在解釋政治人權時,對於政治平等,基本上認為平等權是指在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上人們得到公平對待的機率(probability)是相同的,個人認為這是「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核心概念,不同於「自由化」(liberali-zation),自由化是以「自主性」(autonomy)為核心。「自主性」則是接近權力的機會不受到限制的程度,程度越高,自由化越高。

  其實,從2008年以來過去七年的調查中,「公民與自由」在德慧法專家學者評估中指數都是居於首位,其次則是「平等權」,再其次是「民主鞏固」,而每年最差的是「民主政治效能感」。讀者從表2即可看出。  

     ‧表2  20082014年度政治人權德慧調查平均值

 

公民權和自由

平等權

政治效能感

民主鞏固

2014

3.44

3.15

2.84

3.08

2013

3.37

3.27

2.95

3.21

2012

3.38

3.14

2.86

3.04

2011

3.58

3.31

3.17

3.16

2010

3.59

3.08

2.94

3.03

2009

3.15

2.77

2.63

2.72

2008

3.26

2.90

2.74

2.66

  從整個區間來看,德慧調查的各項指標整體是「普通」的程度,以3.5到4.0是趨向「好」的方向,評價都沒有到達這個水準,只有2010年的「公民權與自由」的3.59、2011年的3.58達到傾向「好」的水平;也可如此詮釋,當台灣轉型成為一個「完全民主自由」的國家後,2008年到2014年,整體是有進步的,在「公民權和自由」上,從2008年的3.26到2014年的3.44,「平等權」也從2008年的2.90到2014年的3.15,「政治效能感」則從2008年的2.74到2014年的2.84,至於「民主鞏固」則從2008年的2.66到2014年的3.08。所以,台灣的民主政治是在「鞏固中」且處於「進行式」的狀態。從長期的調查結果來看,這樣的理解應該是合適的。

  但從現象發展上來看,這幾年在國民黨的執政下,馬總統的支持度節節下降,包括新型的民主運動、社會運動所造成的社會混亂、政治失序,以及朝野惡鬥,感覺上台灣的民主似乎在萌芽中卻已被黴菌感染,影響到它的成長及茁壯。但事實上,可能是正在成長中,在細緻嫩芽周邊有些雜草。

三、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

  整體而言,政治效能感從2008年的2.74到2014年的2.84,只有2011年達到3.17。這顯示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所謂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學學者G. A. Almond和S. Verba兩人的名著《市民文化》(The Civil Culture)一書問世後,被政治學界廣泛運用評估民主的重要指標。政治效能感是評估民眾影響政府決策的感覺程度,程度越高的社會越民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治效能感也隱涵著政府決策過程能否吸納民眾意見的程度。這又牽涉到兩個在強調「治理」(gover-nance)時代的重要概念,即政府對於公共問題的反應能力(responsiveness)和處理的回應能力(responsibility),政府除了要對民意有所回應之外,也要有能力採取具體回應措施。從政治效能感的評估來看,民主化後的台灣雖然經過政黨輪替、兩次政治權力的翻轉(turnover),但整體而言,政府的回應和反應能力都較弱,政府的無能和失能(incapable and fai-lure)才會一直出現在政治學者及專家的批評中。從歷年來政治人權的調查中,這是最值得深刻檢討的地方。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

P6  

  隨著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的到來,《2014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亦將呈現在讀者手中。只要您有興趣,歡迎免費索取!

  進入2014,北捷車廂無差別殺人事件、太陽花事件、餿水油橫掃全台風暴、高雄氣爆、十二年國教紛擾……,令人惶惑不安的消息接二連三迎面襲來。面對如是場景,您對今年的台灣人權表現留下了何等印象?《2014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為您用客觀的調查方式,呈現了「民意」與「專家學者」兩部分的具體成績單。

  經過數十寒暑的奮鬥不懈,台灣的民主政治,已走向穩步發展的坦途,成績令世人刮目相看。在民主政治風潮的引領之下,台灣各項人權的發展又是如何?中華人權協會自1991年起,針對台灣人權現況展開分項調查,從初始的六項,漸次增加到2007年起的十一項,幾乎囊括了各層面重要的人權指標,也可說是國內人權團體所做的調查中項目最多、最為廣泛的研究報告。

  由中華人權協會策劃的台灣人權指標調查報告,涵蓋了政治、司法、勞動、經濟、文教、環境、婦女、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人權等十一大項,由十二位學者專家分別執行、撰述完成,採取「普羅調查」、「菁英調查」兩種研究方法,針對一般民眾、學者專家進行電話及問卷訪查。藉此,一方面了解一般民眾對人權狀況的切身感受,再者透過學者專家從制度面、政策執行面等結構性問題切入,提供每一項人權指標更深入的評價與討論。如果您一直以來都深切關注我國的人權發展,抑或好奇別人心目中對於我國人權現況的圖像是什麼,這本最新的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就值得您細細捧讀!

  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