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修行是要離苦得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云:「…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經文中提到的「苦」,即人生的「八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及五陰熾盛苦(註1);所以,人既知人生是苦,不應迷戀,而應修行,讓自己能出離「三界」(註2),不再於六道中輪迴,進而能離苦得樂!

  人原本有一清淨自性,但因「無明」覆蓋,使自己的「真心」成了「妄心」,修行即是為了袪妄顯真,回復真如自性!

  人之真如自性受到「無明」覆蓋,是因身、口、意起惑造業所導致,修行自然須要透過「持戒」,止惡防非,進而「禪定」,不斷精勤,親近明師,修習智慧,改往修來,成就「智慧」。

二、修行必須袪除三毒:

  談到修行,對人而言,最難對治的就是「三毒」,即「貪」、「瞋」、「痴」,因貪、瞋、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有「三毒」之稱(註3)。現分述之如下:

(一)何以要戒貪欲?

  釋迦牟尼佛於《身毛喜豎經》中有云:「…我說貪欲是障道法,我得安樂無恐無畏…」,也於《妙法聖念處經》中云:「…貪愛如毒…迷覆淨心熾然煩惱,恒相隨逐,令不出離。若復有人,貪求財物,廣行虛誑,養活身命,妄執纏縛,輪轉諸有,如魚吞鉤,因貪所起…」。吾人從人世間多少錢財,犯貪污罪、搶劫、盜匪…等罪,而身陷囹圄,造惡業,來世仍有因果報應,豈不恐怖!

(二)何以要戒瞋恙?

  人常因別人的言語、行為不符己意,就起瞋恚之心,瞋恚之心一起,就「火燒功德林」,枉費自己的修行,釋迦牟尼佛開示弟子們,勿生憎嫉,於諸有情,應當悲愍起親愛想,自能遠離瞋恚之惑;並於《妙法聖念處經》云:「…若有眾生,恒修無瞋,獲於何報?佛告比丘,得十勝利…一者善美流布,二者遠離慢輕,三者能伏瞋恚,四者三塗捨離,五者冤敵不侵,六者恒生人天,七者眷屬圓滿,八者諸根無缺,九者色相具足,十者成就解脫。…」

(三)何以要戒愚痴?

  世人有些不明白修行的重要,只重色身,執迷於世間的名、財、利、色,釋迦牟尼佛於《佛說四品法門經》中云:「…佛告阿難,愚人者愚為不了,世間愚人,於法不了,故名為愚。不了者何,不了法境有四品類,所謂不了界法,不了處法,不了緣起法,不了處非處法。阿難,於如是法,不能了達,是故得名為愚人也。…」。修行目的乃為能讓自己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身難得,應讓自己透過修行,恢復覺性,出離三界,離苦得樂,不再後有!

三、袪除三毒要親自善知識,淨身口意,行十善:

  如前所述,修行要袪除三毒,而修行往往須親近明師,借助「善知識」,善知識可以幫忙解迷津,邁向菩提大道。釋迦牟尼佛於《未曾有因緣經》中也開示:「…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何謂正教,謂觀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纏著生死。修四真諦見苦斷習證滅修道,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為方便,調伏諸根。根調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進。精進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遊諸萬行,通達無礙。行無礙故,名為解脫,解脫心者,即涅槃也,是則名為善知識也。」(註4)人的一生中,能有善知識這種明師善導,是大因緣,是前世因緣果報;所以,應當好好把握!

  世人一般談到修行,就會說「退休後再說」,但是人身難得,既有機緣接觸修行,應如釋迦牟尼佛於《佛說八無暇有暇經》中云:「…當生勇猛常勤策勵修行諸善品,於善法律如說修行,展轉相教展轉懺悔,常淨三業恒行十善…」(註5),這樣才能修行有所成就!

四、結語:

  台灣近年來社會逐漸出現不少亂象,處在這種環境中,每個人更應努力修持,使自己不受他人矇蔽而陷於愚昧;反而,應讓自己回復覺性,成為智者。釋迦牟尼佛於《佛說進學經》中有云:「…佛告諸比丘,有四雅行,智者常遵,丈夫所修,達士恒奉,不才愚夫所不好樂。何等為四,孝事父母悅色養足,守仁行慈始終不殺,惠施濟乏未曾悋逆,遭值聖世捐榮履道,是四雅行。」;而筆者認為前述四雅行中的「惠施濟乏未曾悋逆」相當重要,此為「布施」,一方面可以戒貪欲,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善緣,種福田。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之分;其中「法布施」更是功德無量;釋迦牟尼佛於《未曾有因緣經》中開示:「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繫縛因緣,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財施法施功德因緣差別之相,其財施者,譬如寸燈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猶著日光照四天下,隨所行處,能除闇冥……」。最後,希望已走向修行之路者能勸發周遭於迷途中者也能走向修行之路;至於有機會運用「財施」濟助貧弱者也應無所吝惜,這樣才能邁向菩提大道!

註釋:

  註1: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參見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小辭典,頁50~51,2004年9月2版1刷,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註2: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註3: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小辭典,頁120。

  註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它是說明我人生死的由來;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四真諦」即四聖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參見佛學入門,頁111、134~138、148,發行人簡豐文,民國89年7月,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註5:「三業」即身業、口業、意業;「十善」即止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嫉、恚、癡等十惡(見《佛說四十二章經》)。

 ..................................................................................................................................................

法冷情深

作者:李永然著
定價:200元

  本書為名律師 李永然出版的第一本非法律專業書籍,大眾對李永然的認識可能都是停留在為名人、政要打官司的名律師,殊不知他是個長年學佛茹素,充滿慈悲心腸的人。

  執業25年來,李永然看盡人間百態;不管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因錢反目、為情殺人…種種的人生悲喜劇無時不刻的在他的律師樓中發生。多年來,面對這些怒目相對的當事人客戶,他除了提供法律專業的協助之外,也會苦口婆心的希望他的當事人們大家各退一步。

  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真實的,李律師除了分析各案例牽涉的律法外,也提出佛法來相對應,是一本很難得的心靈律法書,讓大家在法律的冷酷之外,再思索人間的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