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然律師

一、修行成佛,必須有菩薩行: 

  人生在世,自出生迄死亡面對許多的折磨、考驗,有些來自於「身體」的缺陷或病痛,有些來自於「親眷」,有些則來自於「工作」;因而一般人常感受到人生皆有困境、挫折,面對這種「苦」,眾生常想如何透過修行,能進而成佛,而不要再於「五濁惡世」(註1)中打滾,或能出「三界」(註2),而不要再於「六道」中輪迴。

  由於成佛必須覺行圓滿,足見成佛的真理在於「覺」字,唯有「自覺」才能了脫生死,唯有「自覺覺他」才能度化眾生(註3);所以,修行成佛,必須有「菩薩行」,自利利他。

二、菩薩行須內具四無量心:

  如何為菩薩行?在菩薩行門有所謂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無量」是沒有邊際,也沒有人我之分,希望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註4);透過行慈、悲、喜、捨,就是以「慈」使眾生得樂,以「悲」拔眾生之苦,以眾生病疾而「喜」,不分冤親皆平等救治,又見眾生離苦,進而欲令眾生得歡「喜」,最後修「捨」心,為除眾生之憎愛;這就是普利眾生。

三、如何修習四無量心?

  既然成佛要有菩薩行,而菩薩行又必須具「四無量心」,那人們要如何修習「四無量心」?現分述之如下:

  (一)慈無量心:

  貪瞋癡是三毒根,修慈心可以祛除人的「瞋」念;如果能以慈心緣十方一切眾生,心量廣大無邊,令一切眾生受樂,自能除滅瞋心(註5);倘能達到「無緣大慈」,即具慈無量心。

  釋迦牟尼佛於修行中,也開示弟子「戒殺」,切勿「食肉」,也是避免貪瞋,而養慈心。釋迦牟尼佛於《入楞伽經》卷第八中開示「、、食肉之人斷大慈種,修聖道者不應得食,......夫食肉者有無量過,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慈悲不得食肉......,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聖賢受生死苦,......食肉之人斷大慈種......」;由前述更可體認慈無量心;倘再能「護生」,則更發揮慈心。

  (二)悲無量心:

  透過愍念眾生苦,而修悲心,進而願對受苦眾生勤加救護;倘到達到「同體大悲」,即具悲無量心。我們於生活中倘見人受苦,即進行「廣施」,這也是種福田,釋迦牟尼佛也於《佛說諸德福田經》中開示:「......復有七法,廣施名田曰福田,......何謂為七、、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贏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由前述即可理解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

  人於修行,修慈心、悲心後,進而更「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而願一切眾生受喜後,自己也心生慶悅,這就是「喜無量心」的修行。

  (四)捨無量心:

  捨是捨掉分別執著的觀念,做了善事利他之行,也要捨掉這種心,就是雖念眾生,但不憎不愛,進入「無為法」。

  釋迦牟尼佛於《維摩詰所說經》中開示「有盡無盡解脫法門」,首先提到「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接著又開示「不盡有為」,必須「......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進而又開示「菩薩不住無為」,必須「......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若正士菩薩能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由以上說明,可知修行成佛,必須理解佛法「真如門」,不生不滅是無為;至於「生滅門」則是有生有滅是「有為」(註6)。

四、結語:

  台灣近年來媒體經常報導負面新聞,充斥著殺、盜、淫,有些電視名嘴、網路鄉民還不斷地進行挑撥、謾罵、渲染,讓民眾心生慌張,面對此種環境,我們仍應堅定自己之「淨心」,不受外在環境染著,而應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願意修菩薩行,進行自利利他,使台灣能成為人間淨土,進而邁向大同世界的理想境地!

註釋:
註1、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而這「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及「命濁」。
註2、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
註3、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頁146,民國71年再版,中華佛教文化館發行,東初出版社出版。
註4、佛學入門,頁148,簡豐文發行,民國89年7月,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註5、中台山「佛教中級禪修班教本」頁18~19,民國89年7月,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出版。
註6、慧明法師開示錄,頁44,民國79年元月,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

 

  人生難脫生、老、病、死、苦,打從一個人出生、成長、學成、工作,而後組織家庭,一路行來,無不屢遭挫折與挑戰。於職場失意者,或面臨謀職不順、工作不力、失業、資遣、退休金無著等窘境;成家立業後,又可能陷入不孕之苦,或遇子女受教難行為乖張……等。

  當人生面臨種種橫逆時,如何處變不驚,緊守定、靜、安、慮、得的從容態度?實屬不易。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李永然律師執業三十餘年來,每每目睹人際之間各種爭執的上演,究其原因,多為事件當事人固持己見,不思己過,以致衝突爆發,僵局難解。

  遭逢「逆境」,究當如何轉逆為順,以得輕安自在?或縱處逆境,也能視之逆增上緣、樂觀以對?唯有仰賴「修行」──修持自信,袪除分別心,存養平等心、慈悲心,進而清淨心可得,一生充滿法喜。

  李永然律師發心將最近撰寫的相關文章彙編成《圓滿生活修行手冊》,該手冊在次第上的安排,以〈人為何要修行〉、〈生活即修行〉、〈修行途徑〉作為分享的核心,冀求讀者從其援引的日常實例、佛典奧義中,涓滴感受今生修行的重要,進而領略修行的入門之道。

  《圓滿生活修行手冊》由善心人士「無名氏」與永然法律基金會共同捐印,期在昏瞶的塵世中帶給諸多有緣人正向思維,覓得安頓身心的法門。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