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理的追尋﹝國學宗師讀書心得﹞
梁漱溟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發行

1.本書共分六大部分,即﹝1﹞追尋人生至理;﹝2﹞中西思想之相異;﹝3﹞儒學乃修己之學;﹝4﹞探求佛學勝義;﹝5﹞認識馬克思主義;﹝6﹞評說西方學者思想。

2.作者閱讀有關印度聖雄甘地的書,稱他「生命通於宇宙」,他認為甘地身體瘦小孱弱而其精力卻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在其生命通於宇宙之故,其生命所以通於宇宙,全在精神的渾整性。作者體會甘地的言動和神態之見於外者,皆從其生命深處而來,一昧純真,所以能直透他人心肺,影響迅捷。

3.作者用「有對」、「無對」字樣,做為中西人的分判;「無對」乃中國古人所謂「仁者與物無對」之「無對」;「有對」亦即與物為對之意;一切生物,均限於「有對」之中,而人類則以「有對」超進於「無對」。中國數千年文化所為與西洋大異者,實由古人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認識了「無對」有以開其先,立其基;故言中國精神,必舉「無對」乃得也。

4.作者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有其缺失,如:﹝1﹞敘述史實似小說故事,而非史家正體,想對當時社會政治實況缺略不周;﹝2﹞未能深考「老子」;﹝3﹞未為「墨子」列傳。

5.《陽明年譜》內有一載「年譜52歲:即吾盡性至命中完善此身,謂之『仙』。即吾盡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謂之『佛』。但後世儒者不見聖學之全,故與二氏成二見耳。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見佛氏則割左邊一間與之;見老氏,則割右邊一間與之;而己則自處中間,皆舉一廢百也。聖人與天地萬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

6.作者讀《諸葛亮集》深愛此人,乃因諸葛亮之所大不可及者,乃在其虛懷勤求己過,其執政臨民也,信如所云:「開誠心布公道」。

7.作者非常推崇《論語》乙書,並表示作為一個中國知識份子決不可不讀《論語》。

8.佛法不是只注意生死問題,同時也注意現實世間生活;佛法並不否認人生價值,佛法認要投身於世間,滲透於世間,而求世間本質上的變革,即從觀行而得轉依,以轉依代解脫。「大乘佛法」在發起善法欲,卻是淨化人生的願望,累積功德,逐漸解決矛盾,以開出轉依的途徑,能轉化世間即是『出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