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五)

印順著‧正聞出版社發行

1.印順法師在大乘佛法,以「性空」為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為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教。

2.為人以「修身」為本,以「修身」為關要,這是儒佛非常一致的問題,印順法師認為儒家的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自修的歷程,與佛法的信、戒、定、慧──自利的次第相當。

3.印順法師理解佛法:(1)從論下手;(2)重於大義;(3)重於辨異;(4)重於思惟。他還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即:在研求的態度,應有「無我」的精神,在方法上,諸行無常;在立場上,湼槃寂靜是研究者的信仰與理想。

4.佛法不只是理論,修證也重要,理論與修證都應以表現於實際事行(對人對事)來衡量。

5.印順法師認為在佛法上講,出家人有三條路:上上等是「修行」,第二等輪到「學問」,第三等是「修福」。他的學佛態度是「信佛」,以佛法為中心,並以之做為自己的信仰。

6.「戒律」很重要,佛教的戒律是集體的生活,「修行」也在集體生活中去鍛練,佛教的戒律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制的制裁,兩者統一起來。在集體生活裡,大家有共同的信念,淨善的行為,彼此和睦,而發生偉大的作用──正法住世。

7.佛法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來護持聖教,覺得眾生非常苦惱,進而救度。學習佛法,一定要時常用佛法指導自己,把佛法的基本原理時常放在心裡,時常拿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

8.修道的主體,不外乎「止觀」,因止觀而成就「定慧」,其基本原則:(1)要在心理上抓住一事,先要修「念」,如「數息觀」;(2)如念一馳散,就馬上抓回來──「攝心」。修行人能靜坐最好,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的實行,充滿興趣而養成習慣。又「中觀」的觀法不同於一般的思維,它是「緣起觀」,中觀的運用,必須在修觀有成就,即對「緣起」有深切的體認,才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