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這本書,由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著、姚仁喜中譯、黎不修攝影。



前往聖地朝聖愈來受歡迎,是因為它讓靈性追求者有個機會,享有兼具遊樂與善行的假期。

1.位於印度與喜馬拉雅山區的古老聖地,經過歷代諸佛與菩薩不斷的加持,以及數百萬朝聖者絡繹不絕的參訪,因此這些地方至今仍生動鮮活,且深刻感人。

2.佛陀的四句宣說:
(1)雖然有情眾生因染污而凡庸,我們卻都本具佛性;
(2)染污去除的結果,我們得以成佛;
(3)有一條道路指引我們,如何去除染污、證得正覺;
(4)依循此道,我們便可證得離於各種極端(邊見)的解脫。

.佛陀說,我們每個人絕對都與他具有相同的潛力,能夠醒證悟,且只要採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樣。


4.我們追隨靈性道路的最終目的,是要體驗完全離於無明的覺醒狀態,永遠不再落回輪迴的心態框架。

5.印度被視為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之一,但她也孕育出了一些世界上最偉大的非二元論專家,且這種靈性影響的蹤跡,仍然清晰可見。印度最傑出的兒女們,發現並開展了卓越的道德、靈修、宗教儀式體系;她也是諸如「空性」、「緣起」等這類思想的誕生之地。

6.靈性世界把「富有」定義為全然知足,並且指出當我們不再以所有自己匱乏之物的想像來折磨自心時,我們就很富有。

7.薩杜是苦行僧,終其一生從事靈性的修持,他們通常又黑又瘦,不只是普通的骯髒,可是他們不見得是無知之輩、或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印度人一直都很尊敬那些貌如靈性追尋者的人,不管他們是真是假。印度人會善待並供養這些人,特別是在聖地。
 
8.佛陀說:「一切現象依外緣,外緣依於動機。」外緣和動機二者,是推動輪迴生命的中樞引擎。當我們得以從這兩者之中解脫時,我們就能脫離生死的循環,而享有所謂的「涅槃」的自由。

9.朝聖的正確動機是什麼?最理想的,是要培養智慧、慈愛、悲心、虔誠心和真誠的出離心。
 
10.智慧是沒有偏見的感知,是對於實相的真實本性具有清明、絕對、完整景象的心。

11.要永遠修持謙卑之心,切勿炫耀你的財富或你做的供養,也切勿以任何方式張揚自己來引人注目。

12.修持皈依不可缺的依止,是出離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這三種高貴的功德。所有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維繫。

13.「七支供養」是殊勝法門之一,包含了七種不同積聚福德的方法,分別為禮拜、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福德迴向。
 
14.為了拆解「我執」的藏身之處,你要揭露懺悔惡行,這是反擊瞋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5.菩提心是人類內心在某種狀態下所能產生的慈愛、大悲與良善;當它生起時,是無以言喻的美妙,這種美妙的心靈要能生起,我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與外緣。

16.布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對他人給予與付出,例如給予錢財、空間或保護。

17.在朝聖途中,參訪寺廟可以讓我們有許多機會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項,包含布施、戒律、安忍、精進、禪定、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