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然律師

一、修行乃為離苦得樂
  「修行」一詞世人常常朗朗上口,對於修行的方法則見仁見智,各不相同,釋迦牟尼佛為解眾生之迷,認為人身難得,務必把握因緣,努力「修行」,離苦得樂。

  人處在「欲界」,而不論欲界、色界、無色界(註1)眾生,皆在六道輪迴之中,倘失去人身,墜入三塗惡道(註2),恐無有出期;因而人應興起「恐怖心」,努力「修行」,讓自己能出「三界」,不再於六道中輪迴,真正離苦得樂,而免「三界火宅」之苦!

二、修行必須福慧雙修

  既然修行如此重要,單單「行善」是不夠的,行善布施得福報,屬於「修福」;但仍必須具解脫知見,所以還必須精進「修慧」,這才符合「福慧雙修」。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筆者常聽聞有些友人說:人生在世,只要不做壞事,行善布施即可。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是說對一半,因為只有修福,僅是三界有漏人天果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唯求出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樂離處尊位,先世福盡還生惡趣覺受無量苦,誰有智者樂世間樂…」;所以,世人還是於「修福」外,仍應「修慧」,由於世人因未修慧,而不觀「自心」,致漂流生死海中,所以應精進修行,求出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生死海到達彼岸。

三、修行不離戒、定、慧

  修行如上所述,必須福慧雙修,此時應具正真道心,即發菩提心;<<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要集一切福德三昧,就要:

  1、不捨於一切智心;
  2、聞法無厭,無已修行;
  3、離諸惡,修行善法,善巧迴向;
  4、戒淨、見淨、心淨、慧淨;
  5、專意發菩提心,常真實語,無有諂偽,無有嫉妬,於一切眾生心常平等;
  6、親近於善知識,離惡知識,不捨大慈,於諸眾生,起大悲心;
  7、修定,善於智慧,善知於「因」,善知於「緣」,正直而住,修集於道,修行道時無有懈怠;
  8、調柔身,調柔心,觀受、觀法,未生惡法令其不生,已生惡法斷之令滅;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護令增長;
  9、觀法如幻,等覺三世,如一切法知而忍之,不謗於空,不分別無相,不願諸多;
  10、解無我,常於諸生處如地獄想,觀四大如毒蛇,樂修解脫。

  所以,如能有上述體解,則因修集一切福德,而成能就「福德莊嚴」;又成就此「福德莊嚴」,則包括「布施莊嚴」、「持戒莊嚴」及「多聞莊嚴」。現分述之如下:

 (一)、布施莊嚴:<<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若布施時不見施心,不見所施及以受者…」,即布施要「三輪體空」。筆者過去也談過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然不論何種布施,於布施應迴向菩提、有巧方便、近善知識、等心行施、不望果報施,這才符合「布施莊嚴」。

 (二)、持戒莊嚴:又稱「淨戒莊嚴」,按<<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謂戒淨無缺,不捨學戒,愍於毀禁極敬持戒,淨身三業淨口四過淨意三業,自成十善教他十善…」(註3)。

  修行必須「持戒」,乃因「若有持戒便有三昧,若有持戒便有智慧,持戒便有解脫,若有持戒便有解脫知見…」。

 (三)、多聞莊嚴:<<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為救一切諸眾生故,應當勤修集法相應,菩薩摩訶薩修集諸法者,一切善根自然而得。是故菩薩摩訶薩,欲成菩提,欲堅立智柱,應修多聞…」。由於精進多聞,才能分別;既能分別,則能「修行」;修多聞者,即可遠離「邪見」,堅住「正見」並「正修」。

  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智慧等六度波羅密,也不外「戒」、「定」、「慧」,這是修行者必須念茲在茲的。

四、「多聞莊嚴」更勝於「布施莊嚴」、「持戒莊嚴」

  修行雖然要運用六度波羅密,即戒、定、慧;而<<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布施莊嚴能作二事,何等二,能除貧窮成大封祿。淨戒莊嚴亦作二事,何等二,一離惡道,二至善處。…布施莊嚴是有漏報,淨戒莊嚴亦有漏報…」;與「多聞莊嚴」相較量,則「多聞莊嚴」更勝於「布施莊嚴」、「持戒莊嚴」;因為<<一切福德三昧經>>云:「…多聞莊嚴亦作二事,二何等,謂能除去一切諸見,能集一切智莊嚴,…多聞莊嚴無漏無報…」。

  由此可知,「船若智慧」非常重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精華流出,此乃「佛為眾生欲結所蔽,依此四大之軀,顛倒之心,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不知真空實相,妄計有我、有法,所以一切眾生,隔塵勞之山,沈煩惱之海者,莫不由於人法遍計之所累矣。今說此經,為斷妄想情結,開佛知見,顯發本性,離生死苦故。」(註4)。所以「修行」一定要透過精進「多聞」,進而「思、修」;堅定「出離心」,觸物起照,降伏自心,安住在菩提心,心不攀緣,不打妄想(註5);正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如此,才是「無為心」,才是「真如心」(註6)。

五、結語

  筆者於工作,深覺近年來世風日下,人心物慾橫流,不重「道德」者日益增多,誠令人擔憂;希望各界能共同努力,一起呼籲「修行」的重要,提升「道德」,回歸自性,挽回世道人心,這也是自利利他的善行!

註1.欲界、色界、無欲界合稱為「三界」。
註2.三塗惡道包括:「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刀途」(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合稱「三塗惡道」。
註3.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恙、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註4. 釋傳布述:般若心經淺解,頁1,2017年7月,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註5. 「般若心傳」(惟覺安公老和尚金剛經法要),頁16~17,2017年4月初版,文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註6. 陳耀智記述:慧明法師開示錄,頁85,2014年12月印刷,采盟免稅店財團法人采盟文教基金會倡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