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ecb3a50242ac110003.jpg

  李永然律師為擔任臺北企業經理協進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合辦民國111年7月份「企業經理精進讀書會」,就陳添枝教授所著《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一書之引言人,撥冗閱讀該書,謹將該書要點臚列分享:

  一、台灣在戰後七十年從一個極度貧窮的國家,發展成一個中度所得的國家,再發展成一個高所得的國家,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稀有的案例。

  1.第一階段是由「農業經濟」轉型為「初步工業化的經濟」;
  2.第二階段是由「新興工業國」發展成為「成熟的工業國家」(1990~2020年)。

  台灣前40年的發展是奇蹟,後30年的發展則更是奇蹟。

  二、在戰後由開發中國家轉身為「高所得國家」,不是以「工業化」改寫的石油生產國,就只有「韓國」和「台灣」。

  韓國於2018年每人所得三萬美元,而獲得認證為「已開發國家」,若用相同標準,台灣在2021年每人所得也超過三萬美元,也已成為「已開發國家」。

  三、進入品質競爭的時代,想在品質競爭中勝出不能靠「便宜」,必須靠「創新」,台灣產業要創新,必須先進行「企業結構的改造」,即「組織轉型」;台灣在工業高度化的過程中,「產業轉型」可以說完全成功,「組織轉型」則只有成功一半。「組織轉型」的困難,體現在台灣品牌經營的成效有效,以及缺少破壞性的創新。

  四、台灣企業奉行「聯盟資本主義」,限縮「創新」和「品牌」發揮的空間,但「聯盟的力量」擴大了「創新」的價值。

  「聯盟資本主義」是與人為善,不搶做老大,但也不再奉行「老二主義」,不再模仿抄襲,反而是全力「創新」。實務上是集中資源,深耕自己專精的領域,以「世界第一」為目標,累積與別人合作創新,或者協助別人「創新」的本錢。這種模式使台灣企業的「創新」經常體現在合作夥伴的產品上,嘉惠合作夥伴勝過本身。

  五、台灣到2020年時,每人平均GDP達兩萬八千三百八十三美元;主計總處初估2021年每人平均GDP則達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七美元,台灣可以宣告走出「中度所得陷阱」,堂堂進入「高所得國家」之林。

  台灣是少數成功突破「中度所得陷阱」的國家,而且台灣走的這條路與韓、港、星都不同,台灣走來平凡、辛苦、笨拙,但似乎更有複製的可能。

  台灣達成資本累積,而且累積的速度驚人,不僅實現技術學習,而且青出於藍,利用技術的效率,甚至超越技術的發明者。

  六、「新興工業化國家」必須要以「資本累積」以外的方法,提升勞動生產力,才能突破所得成長的瓶頸。

  七、「產業轉型」和「組織轉型」相互關聯,兩件工程雷同時並行,才可能成功,台灣的轉型必須建立在製造業升級的基礎上,台灣先經過一段企業大型化的過程,最後也相當程度的改變供應鏈的地位,但主要靠「技術實力」,而非「品牌」;其實「品牌」從來沒有成為台灣產業轉型的主要力量。

  八、熊彼得研究「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指出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經濟的持續發展要靠「創新」。創新的手段包括:「新產品的發明」、「新的生產方法」、「組織生產的新模式」(營運模式)……等。

  「新產品的發明」及「新的生產方法」創新,可以在工廠的層次上完成。「新市場的發掘」和「營運模式的創新」則必須在企業的層次上完成比較困難。前二者是「產業轉型」,後二者則是「組織轉型」。台灣企業的強項在「工廠」。

  九、21世紀的前20年(2001~2020)是台灣經濟成長最沈悶的20年,經濟成長率下滑,經濟成長停滯,薪資倒退,2000年台灣的每人GDP是一萬四千九百零八美元,正是「中度所得陷阱」的高危險區。所幸2010年以後,經濟恢復穩定成長,2020年每人GDP達兩萬八千三百一十七美元,應該確定脫離「中度所得陷阱」,看見光明。

  台灣遇的沈悶是產業外移,台灣經濟迷失方向,沒搭上「網路經濟」的列車,又犯了一些總體政策的錯誤,但最後回到製造本業,回到台灣經濟起飛的原點。

  台灣沒有搭上「網路經濟」的列車,其問題不是廠商和政府沒看到「網際網路」的到來,而是缺少利用網際網路造反的人,即使有,造反的成果相當有限,未能達到翻轉江山的境地。

  台灣在網路時代的創新缺乏亮點,有三大主因:「市場太小」、「傳統的交易體系還過得去」、「政策干擾」;反觀中國大陸的「網路」大放異彩,「獨角獸」滿街跑,主要由「市場很大」、「傳統的交易體系很糟糕」、政策放任(迄今仍是)」。

  十、在工業化後期要提升產品的價值,就是「創新」。在這方面,前期階段台、韓有許多雷同之處,在後期階段,台灣與韓國則明顯分道揚鑣。

  台灣企業沒有「市場」,沒有「品牌」,實現「創新」的門檻高,但最後仍獲得成功,故值得肯定。

  從一九九○年到今天,台灣企業的「經營模式」基本上沒改變,但有三點重要改變:

  1.規模變大了;
  2.技術提高了;
  3.與合作夥伴的關係變緊密了;

  這三點變化,使夥伴關係從「不對稱」變「對稱」,從「生產合作」轉為「創新合作」。在新夥伴關係上,台商顯然沒有「品牌」和「市場」,不僅有創新的動力,而且創新的價值得以實現,所以台灣的創新是靠「聯盟資本主義」的升格。

  陳教授寫這本書非常用心,既有理論又兼顧實務,非常值得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