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然律師
一、人類面對新型冠狀肺炎的劫難,務必省思
民國109年農曆春節迄今,最令全球人類震撼的,不外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肆虐,截至民國109年4月25日止,美國確診人數高達90萬5333人,死亡人數也攀升至5萬1949人,位居全球之冠,占全球病故四分之一以上。
面對此一疫情,各國有採取「封境」,也有在國境內採取「封城」,導致對經濟嚴重的衝擊,自不在話下。又雖未確診致傷亡者,也因而面臨失業,公司倒閉、貧困…等,人類真可謂苦不堪言。由於肺炎疫情造成經濟停滯,油價崩跌;另一方面似乎反而讓地球有一生養休息的機會。
在此時刻,人類似乎應當對於在近數十年來,為了滿足「慾望」,不斷地進行各項開發,經濟全球化活動等,已造成環境破壞,人心貪婪,進行反省是否人類應當節制「物慾」,友善「環境」,讓此一娑婆世界,能真正永續。
二、「貪慾」是苦的來源
現代社會由於太著重「物質」享受,且認為人定勝天,殊不知人的能力是有局限的。釋迦牟尼佛以「四聖諦」(苦、集、滅、道),開示眾生,說明人生是「苦」,《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云:「…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佛說無量壽經》中亦云:「…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共憂錢財…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釋迦牟尼佛認為人因貪慾的本性觸動,不知足致「招苦」,於是透過上述開示,用以提醒世人切勿因「貪慾」而受苦。
三、人的一生要克制貪慾
如前所述,人的一生常因貪慾而受苦,但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一生都在為「金錢」打拼,工作一輩子,拼出積累一些財產,一口氣吸不上來就往生,「財產」也成為繼承人的「遺產」;而有些繼承人們又為了「遺產」,不顧親情,打架、互罵、打官司,甚至「動刀開槍殺人」,令人匪夷所思。
莊子於內篇《齊物論》中,有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這也就莊子感慨很多人終身汲汲營營,疲憊困頓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非常悲哀!正如佛家所謂的「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佛說八大人覺經》就勸人要「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要「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四十二章經》於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中,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
足見人還是要明白人生的真正目的,由於人心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所以一定要能「克已」;要明白雖富累千金,而「心」為物役,寒冰焦火,無法快樂;而應使自己仰不愧,俯不怍,心體廣胖,「人欲」盡淨,天理渾全,才能明白孔子之弟子顏回能「一簞食,一瓢飲,居隨室,也不改其樂」的原因(註1)。
四、克制貪欲的方法
既然人的一生要克制貪欲,而要如何克制貪欲?筆者建議:
1、認知人與自然環境不可分:由於「環境」就在人們生活的周邊,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它與我們每個人都密不可分;每個人與其他人四周的世界密切關聯;人的「不滿足感」(貪愛),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其實人「需要」的不多,切勿因「貪愛」,而過度追求,甚至是「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致耗盡地球資源,破壞環境(註2)。
2、認識「清貧思想」:清貧思想強調心靈與自然契合的重要,提醒「人生在世,需要甚麼?不需要甚麼?」;一但有此思想,即可避免人性貪婪,藉此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即可為自己選擇質樸的生活,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知足」,而「知足雖貧亦可稱為富;有財而欲多,則可稱為貪」(註3)。
3、清楚一生中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人之所以會追逐「金錢」,成為「工作狂」,且不擇手段賺錢,就是不清楚人的一生中,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人固然需要錢,然金錢買不到「人生意義」,有了金錢必須懂得運用,因為「金錢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擁有,而在於運用。」(註4);所以清楚自己一生中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即生命的價值,自然就可將「金錢與生命價值」兼顧,藉此自由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增加「自我實現」,這樣才不會因「貪欲」,而陷於「貪婪」。
4、運用「財布施」,戒貪兼累積福報: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道,強調「六度波羅密」,其中有一「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布施有諸多利益,如:降伏慳吝、戒除貪念、生富豪家、四眾樂愛(人緣好)、勝名流布、不離善知識…等(註5)。所以,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非常重視慈善與施捨(註6),足見財布施可以戒貪兼累積福報。
五、結語
民國109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還袃全球各地肆虐中,人類應從「自私自利,紙醉金迷」中覺醒,切勿再揮霍地球資源,迷失良心道德。而應努力修行,積功累德,行善止惡,回歸自然。由宋代張載所撰的《西銘》有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可知天地萬地為一體,人務必懷有「民胞物與」之情懷。莊子於內篇《齊物論》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本於同一道理,既然當全球面對此一肺炎疫情,正是一修行的好契機,人們站在「病毒」前,沒有一人、一市、一國能獨善其身,自應學習「共善」(註7),並摒除貪念,學習「知足」,正如宋代司馬光於「酬華嚴真師」之詩詞,云「知足隨緣處處安,一身過飽不為難,禪房窄小纔容榻,此外從他世界寬」,也是基於此一道理。
註1、(明)薛瑄撰,孫浦桓點校:讀書錄、讀書續錄,頁31,2017年10月第1版,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註2、理查‧培恩Richard K. Payne主編,梁永安譯:多少才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頁17~22,民國101年6月初版一刷,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註3、中野孝次著,李永熾譯:清貧思想,頁205,民國85年9月初版十五刷,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註4、馬克‧艾比恩著,洪慧芳譯:比金錢更重要的事(More Than Money),頁122,2010年5月初版一刷,晶冠出版有限公司。
註5、李永然著:李永然律師談工作、生活與修行,頁54,民國108年5月初版一刷,永然文化公司出版。
註6、伊恩‧布萊德利(Ian Bradley)著,顧華德譯:慈善累積財富–10位企業家的金錢觀,頁16,2011年5月15日初版一刷,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出版發行。該書中介紹到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等10位樂善好施的企業家。
註7、陳立恆撰:「病毒之前,何以獨善」乙文,載聯合報民國109年4月26日,A13版。
......................................
作者:李永然
出版日期‧2019/04初版
書號:S1D01
定價:320元
本書作者執律師業多年,辦過各式各樣的案件,見過各式各樣的當事人,也陪著當事人經歷一場又一場的訴訟煎熬。遇到太多不可思議、無法理解的事,最後在佛法中找到真理。並透過與當事人間的了解與溝通,借機攬鏡自照、不斷反省自我。於是他從一位執業律師的角度,結合佛法及法律的觀點,討論案件、針砭時事。讀者透過本書可瞭解法律知識,也能夠深刻體會佛法給世人的道理,進一步認識佛法、學習佛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