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謀勝律師


我曾經問過自己:「我為何來到世間?」,世間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如果我為了受苦來到世間,我是不是太笨了點呢?如果這生不能改變什麼,那我該何去何從?其實,生命路程的不圓滿,是因為我們的智慧與慈悲尚未圓滿,而這一生再次來到人間,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慈悲心更加圓滿寬廣、智慧更加明亮增長,並與自己相遇的每個人廣結善緣。
然而生死無常,人的生命在呼吸瞬間亦有消逝的可能,再恩愛的親友、再珍貴的財寶、再響亮的名聲,在死後樣樣帶不走,如果我們空走這一生,說實在,確實可惜。佛法中常提到所謂三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涅盤寂靜」,能在這短暫、無常的一生中,放下塵勞俗事,透過修行,讓自己的心靈成長,智慧光明,無苦即樂,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親友書》提到:「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呼氣吸氣沉睡間,能得覺醒極希奇!」;印光大師亦曾道:「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實信實念者更少也。」所以,倘若我們能在這有限的一生中,放下名聞利養,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清明,雖是難事,也是最美的一件事。
我們一生中總有無數的順境與逆境,而在這順境或逆境出現時,我們應該何去何從?佛陀在《法句經》以及《大涅槃經》都說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竟其意,是諸佛教」;印光大師亦說道:「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果我們能以「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樣的原則作為我們取捨、抉擇的標準,自然能減少自己造作十種惡業,而增長自己的十種善業。我們在境界現起時,常感心力不足,而被外境所轉,當煩惱心出現的時候,切勿怨天尤人,聖嚴法師曾提醒我們:「煩惱是自己的,如果感覺到這個環境有煩惱、有問題,應該先檢討自己,不要責怪他人、埋怨環境。」所以,抱持著慚愧心面對自己的不足,抱持感恩心面對外在一切順、逆境所給予我們的成長,縱使我們現在所有的言行舉止尚未圓滿無垢,也能確保我們步步向前,生生增上。
那麼在我們平日生活待人處世上要如何著手修行呢?印光大師提到:「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功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欲發者,乃只知依事項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所以,修行並非以高標準看他人,而是時時刻刻反照自我,內觀自省,對治自己的習氣。然而身處凡夫的我們,常被三毒煩惱──「貪、瞋、癡」所逼迫,為了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最好的方法無非是以「布施」對治貪愛,以「慈悲」對治瞋恨,以「智慧」對治愚癡。聖嚴法師教導我們:「用慈悲關懷人,用智慧照顧自己。用慈悲處理人、待人;用智慧處理事、對待事。」所以慈悲者沒有敵人,智慧者不生煩惱,以最真誠的慈悲心去愛護自己身邊的每個眾生,以最理智的方式處理每件事物紛爭,透過平時的薰習,警惕自我,當順境生起時,我們自然能不驕傲;當逆境生起時,自然能不生煩惱、瞋恨。
這本《執業的啟示與修持》,李律師雖僅簡要地以各種案例作為各種煩惱的境界,藉此敘述修心的方式,然而此中業已包含「念死無常」、「暇滿人身難得」、「深信業果」、「皈依三寶」、「知十二因緣」、「大乘發心」的次第,對於已修行、未修行而想修行的的讀者,這本手冊是一本實用的參考書籍,希望所有讀者得有受用,享受佛法的甘露法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永然律師 的頭像
    李永然律師

    永遠自然─李永然律師部落格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