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然律師

一、讓自已的工作與生活能快樂非常重要

  人們常說:「人生是生、老、病、死、苦」,佛法也說有「八苦」(註1),每個人都希望苦少甘多,因而如何讓自已的工作與生活能「快樂」,就非常重要。

  人們於祝福別人時,也常藉各個節慶,向他人道賀「快樂」,如:生日快樂、新年快樂、端節快樂、中秋節快樂…等等。

  筆者接觸佛法,佛法中有提到「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註2),另外佛法中有提到「四攝法」,筆者認為「四攝法」如能運用於工作與生活中,必定使自已的人生增加「快樂」,減少「痛苦」,增進人生的圓滿。

二、佛法中的「四攝法」

  首先談到「四攝法」,佛法修行強調要「離苦得樂」,不再後有」,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菩薩需修「四攝法」,即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眾生,度脫眾生,令眾生得蒙勝益,歡喜願意接受菩薩的善心教化。謹先將四攝法分述如下:

  (一)、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菩薩修布施行,能夠以種種錢財物質,正知見…等施捨給予一切眾生,滿足眾生的願求,進而利益眾生(註3)。由於佛法講究「因緣果報」,透過結「善緣」,使「善因」得生「善果」,而「布施」,恰好可以不違逆人們的意志與眾生廣結「善緣」與「法緣」;修行必須「福慧雙修」,布施可以「種福因,結善緣」,進而得「善知識」,讓自已在正知見的智慧得以增進。

  佛法中的「六度波羅蜜」也包括「布施波羅蜜」,菩提資糧論第一卷有云:「布施是智慧的資糧與泉源」,菩提行經第二卷也有云:「布施和持戒是一切善行的先道(根本)」,是最穩當的積蓄(註4),其重要性乃不言可諭。

  (二)、愛語:菩薩修行,普度眾生,一定要以柔軟及愛語來對待眾生,說話使人生歡喜心,願樂欲聞。

  又說話用「口」,人最怕因起惑,進而透過「身、口、意」而造惡業。所以人要修口德,避免因「口」而造「惡口、綺語、兩舌、妄語」等四惡;透過「愛語」的方法,如: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等,使人樂於接近,並避免造「口業」。

  (三)、利行:行菩薩道欲影響他人,處處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舉一動都是全心為他人服務,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服務哲學」,正是「利行」的一種表現。

  (四)、同事:行菩薩道,既然要利益眾生,必須現同事身,和欲影響的對象一起工作,一起活動,一起生活,互相親近,彼此情投意合,感情融洽(註5)。

三、如何將「四攝法」運用於工作中

  瞭解佛法中的「四攝法」後,其次談到「四攝法」如何運用於「工作」與「生活」中,先就工作來說。筆者常說人一生中,必須重視的五件事,即:「工作」、「娛樂」、「親情」、「信仰」及「理想」;人透過工作才能營生,但人生千萬不要只想透過工作賺錢,因為「知足才能常樂」、「知止不殆」,而且「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人固然要「工作」,賺錢是手段,但不是目的,如能瞭解並運用「四攝法」去工作,對自己的修行必有助益,且能減少痛苦並增進快樂。

  人在工作中,會接觸員工、同事、消費者、協力廠商,如果能夠「布施」,可結善緣,能夠「愛語」,則不論員工、同事、消費者、協力廠商皆樂於與自己接近、相處;能夠「利他」,則會本於「良心」而工作,例如:醫師行醫必須「待病如親」;當律師不能為賺錢而鼓勵興訟,而應樂於為人排難解紛、促進和解;廠商不能製造「黑心產品」、「黑心食品」…等等,這都是在走一條「利他的路」。再者,能夠「同事」,才能與別人一起工作、活動、交易、合作、親近。

  日本稻盛和夫是一位能充分將「四攝法」運用於工作中之人,他瞭解企業經營要有員工、協力廠商及客戶,他善待員工,重視協力廠商,關心客戶,回歸初心,並藉由「凝聚人心、活化組織、成長事業、拓展未來」四個面向去經營(註6)。

  其實工作或經營事業想要順利成功,取決人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在職場上當個「給予者」,就會促進他人的利益,吾人也可以發現到,社會上成功的企業家經常也是能扮演「給予者」的角色(註7)。

四、如何將「四攝法」運用於生活中

  接著來談將「四攝法」運用於生活中有何好處?筆者已經是一位執業44年,且已經68歲的人;生活中除了自己經歷不少事外,也從接觸的當事人或生活中參與的社團活動接觸不少朋友。

  就以社團而言,筆者參與過紳士學會、國際獅子會、國際扶輪社、傑人會、潛水俱樂部、登山健行隊、中華民國露營休閒車協會、中正高中校友會、台北市美好人生協會、台大校友會、台北企業經理協進會、中華企業經營協進會、兩岸經貿交流權益促進會、台北律師公會、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台北市開放空間基金會、中華人權協會、中華救助總會…等非常多的團體,在這些團體中,都必須做「人與人互動、接觸的工作」,如果在這些團體要將自己扮演好角色,有好的人緣,就必須充分理解「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的重要。以「布施」為例,在社團中必須慷慨,不能吝嗇,尤其是社團領導人更能體會到「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能夠多布施,就可以「財散人聚」,讓社團人氣旺。再就「愛語」為例,與人相處,必須「開口就說對話」,如果能夠「愛語」,就比較能講話不傷人,使自己能沉得住氣,且不生氣,如此就能保持好人緣,且能人和睦相處,更能讓人服氣而能領眾(註8)。又就「利行」為例,在生活中懂得運用「利行」,就願意「付出」,願意讚頌、寬恕、尊重、慈悲,必定能使自己充滿「愛」,而這種友愛的行為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均有助益,人也會更「快樂」,甚至更「長壽」(註9)。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佛法主要是提醒人們要修行,因為「人身難得」,透過「修行」(福慧雙修),明心見性,讓自己不再於「六道」中輪迴受苦,才能真正「離苦得樂」。這固然是一理想的終極目標,但人不論如何,總是要「工作」與「生活」,如果能夠將「四攝法」融入「工作」與「生活」中,雖然無法就立即「離苦得樂」,但必定能使自己減少「痛苦」,增加「快樂」,並益於身心健康(本文作者為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註1、四聖諦乃指「苦、集、滅、道」等四諦,苦諦乃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所受的種種痛苦。人生中「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參見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初版禪修班教本,頁39~40,民國89年5月出版。
  註2、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無量的「悲」,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見人得樂,縱使是寃家敵人得樂,卻能歡喜。「捨」是捨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捨無量心,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參見簡豐文著:佛學入門,頁148~150,民國89年7月,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註3、明暘敬述:佛法概要,頁124~125,普力宏文教基金會印,民國95年9月出版。
  註4、陳柏達著: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頁9,東大圖書公發行,民國88年2月第6版。
  註5、明暘敬述:前揭書,頁131。
  註6、參見稻盛和夫口述、稻盛資料館編、李貞慧譯:經營之心—企業永續成長的「心」領導法,112年4月6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註7、亞當.格蘭特著,汪芃譯:「給予」,頁16~19,103年1月初版一刷,平安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註8、參見凱瑞.派特森(Kerry Pattersonl)等著,袁世珮譯:開口就說對話,101年12月初版一刷,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
  註9、史帝芬.波斯特、吉兒.奈馬克著,李淑珺譯:好人肯定有好報,頁8,105年11月30日第二版第1次印行,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李永然律師於113年1月出版「慈音妙行」第十期發表專文「運

★李永然律師於113年1月出版「慈音妙行」第十期發表專文「運

★李永然律師於113年1月出版「慈音妙行」第十期發表專文「運

★李永然律師於113年1月出版「慈音妙行」第十期發表專文「運

★李永然律師於113年1月出版「慈音妙行」第十期發表專文「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