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宜努力修行,使己由迷而復覺!

人從出生以來就一天一天地邁向死亡,此乃因「自古以來,人皆有死」;所以,每個人均應掌握有生之年,瞭解人生的目的,進而努力去達成。

可是眾生常常迷戀世間,不知輕重,卻受「貪、瞋、癡、慢、疑、邪見」的迷惑,導致本末倒置,僅著重於名、權、利、色…等慾念的追逐,終至不斷地於因果惡性循環。

筆者於執行律師業務的工作中,常為當事人排難解紛,這些發生爭執的當事人,有些原係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男女朋友、朋友、主僱、師生、同學、長官部屬…等等,不一而足;從三世因果來看,常認這些是冤親債主的關係。如果要斷因果報應,則應從「緣」下手,也就是「結善緣、斷惡緣」,藉以了結因果。

其實人性易流於「自我」,因而道德家、宗教家常勸人們不能「自私」,而佛法甚至要眾生能努力修到「無我」。

《妙法蓮華經》對此一問題可說看得相當透澈,該經中提及:人處於當前的「五濁惡世」(註一),「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妒嫉,而眾生必須透過修行,回歸真如自性,可是每個人的業力、根器有所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求「聲聞」者(註二)說應「四諦法」度眾生病死,究竟湼槃;為求「辟支佛」(即緣覺)(註三)說應「十二因緣法」(註四);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註五)。由前述可知,修行也有程度的不同。
在台灣的民眾可說相當有福氣,經常有些善知識,會做「法布施」,台灣民眾普遍知道要「行善」,且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極天元道脈住持黃阿寬先生也曾表示:「聖人之道,聽天由命,為而不爭,謂之大德也」。不過修行,並非行善而已。
因為人如真正要由迷而復覺,除了「行善」之外,還要能努力「修行」,修行則就是隨時照見自己的「心」,要清楚明白自己是否由「自我」,逐漸到「大我」,再到「小我」,最後到「無我」。如真能到達「無我」,就做到《金剛經》中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離四相」)。老子《道德經》中也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世人常執著於「有」,所以在一個人的修行之中,「貪念」的對治,是一大學問。老子於《道德經》中有云:「甚受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而佛法則運用「布施」、「持戒」對治貪念。我們想想還真有道理,如果合法取得之物,都可以送出去給有緣人,又何必用不法的手段去貪得;如果對陌生人都能布施財物,又何必與自己的親眷在財物上的分配看不開。不過,就「財布施」來看,能布施自己多餘不重要之物,不算什麼;如能將自己所心愛之物布施出去,才真是大割捨。正如《四十二章經》所云:「貧窮布施難」,即豪富能做點財布施,不算是什麼割捨,貧窮者還能布施,才真是大割捨。
筆者對「修行」一事,常認為從「工作」、「生活」中下手,隨時自我反省,即可讓自己由迷而復覺,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一、「五濁惡世」一詞中所謂的「五濁」為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註二、「聲聞」者指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湼槃者,名之。
註三、「辟支佛」仍指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者,名之。
註四、十二因緣法,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註五、要成為菩薩,必須發「菩提心」,即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者,名之。

贈書小啟:李永然律師等著「警察執法與人權保障篇」法律手冊欲贈讀者,凡附回郵拾元,寄台北市中型信封,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2段9號7樓永然文化公司收即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永然律師 的頭像
    李永然律師

    永遠自然─李永然律師部落格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