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甲邀乙赴菲律賓進行買地並養殖的投資,甲告訴乙這是一個很棒的投資機會,乙因自己忙碌,分不開身;甲說沒問題由他一人打理即可,甲、乙二人約定好一人出資一半,即各新台幣伍佰萬元。
乙交付甲新台幣伍佰萬元,過了4年,乙向甲追問,甲藉故搪塞,乙始知悉是一騙局,乙的行為究竟犯何罪?
解析:
我國《刑法》有規定「詐欺取財罪」及「詐欺得利罪」,現分述之如下:
1.詐欺取財罪:《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又詐欺取財罪未遂犯也處罰(《刑法》第339條第3項)。
構成本罪最重要的法定要件是行為人要有「施用詐術」的行為,且以詐術使人交付財物,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否則就不構成該罪。又在此所稱的「詐術」,並不以「欺罔」為限,即使是利用人的錯誤而使其為財物的交付,也構成詐欺(註1)。
行為人進行詐術,使他人因而陷於錯誤,並交付財物,行為人即構成詐欺取財罪「既遂犯」,如果,行為人已施用詐術,被詐騙之人也陷於錯誤,但行為人尚未完成財物的取得,則構成詐欺取財罪的「未遂犯」。
2.詐欺得利罪:《刑法》第339條第2項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陷於錯誤,藉此而獲得財產上不法的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又詐欺得利罪未遂犯也處罰(《刑法》第339條第3項)。
詐欺得利罪之「既遂」與「未遂」的區別,乃以行為人或第三人是否已得有不法利益為準(註2)。例如:甲意圖白吃白喝,至乙所經營的餐廳點食酒菜,吃完後甲就故意不結帳趁乙不注意,從側門溜走,因甲的行為主要是不想付酒菜錢,減少支出,而獲「不法利益」,故構成《刑法》第339條第2項詐欺得利罪既遂犯!
就以本案例而言,甲利用乙忙碌,詐騙乙,表示赴菲律賓買地並養殖,乙信之不疑,而交付甲新台幣伍佰萬元,甲因而獲得乙所交付的財物;所以,甲對乙的行為已構成《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之既遂犯!
本罪是「非告訴乃論之罪」,乙可以以「被害人」身分向地方法院檢察署提出「刑事告訴」;或逕自以「被害人」身分向地方法院刑事庭提出「刑事自訴」。因本罪是「非告訴乃論之罪」,所以一旦提出之後,就不得撤回告訴。
又乙因甲的詐欺取財罪犯行而受損害,乙係被害人受有財產損失,乙可另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規定,向甲請求損害賠償。
註1、曾淑瑜著: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頁318,2004年10月初版一刷,三民書局發行。
註2、蔡輝龍教授主編:刑法總則/分則理論與實務,頁449,民國88年10月初版,風雲論壇出版社發行。
.......................................................................................................
《汽車駕駛人法律實用手冊》免費贈閱,歡迎索取
汽車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即便在大眾運輸系統完善的都會地區,汽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駕駛人取得汽車使用的方式,不外乎購車、租車二者,就法律面而言,即牽涉「買賣」和「租賃」兩項法律行為,一旦發生購車或租車糾紛,當事人便不得不憑藉相關法律規定加以解決。此外,駕駛人開車上路,儘管再小心翼翼,仍難保因各種車況、路況、天候、人為疏失……等因素而肇致交通事故。此時,該如何釐清雙方的責任歸屬?肇事者又負有哪些民、刑事責任?被害人可請求哪些賠償?都是汽車駕駛人、用路人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
《汽車駕駛人法律實用手冊》即秉持防患於未然的理念,用具體的生活案例及淺顯的文字解析,指引讀者認知自己的法律權益,甚至行駛於馬路時,常心存「互利共生」的悲願,小心為上!
本手冊由永然法律基金會捐印,李永然律師及簡嘉宏律師共同執筆,規劃以「購車權益」、「租車權益」及「行車事故黑白」三大篇、近二十個案例作為講述核心,讀者可以先就自己當下發生的問題按圖索驥,也不妨按部就班、循序理解身為汽車駕駛人、車主、出租人、承租人或其他用路人須知的各項法律權益。它是一本適合您因時、因地制宜,隨手翻閱的實用法律手冊,學而時習之,平安、順心便不遠矣!
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