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遊戲﹝96.7.16﹞
舒亞‧達斯﹝S’urya Das﹞著‧陳秋萍譯﹝橡樹林文化出版﹞
一、 人人都有菩提心,這根本的善性,即佛性,是最好的本我,喚醒菩提心,人人即會充滿意義和慈悲。
二、 修行人生的目的,在於藉著愛跟一切眾生聯繫,我們要以尊敬和愛心對待每個人,學會「愛」是修行的第一課,修行分「內在修行」與「外在修行」。
三、 我們如能專注地凝視,開啟我們的智慧之眼、智慧之耳、和最深潛的慈悲心,就可提高自己的心靈智商,心靈智商包括:﹝1﹞感覺到大宇宙的存在;﹝2﹞分辨真假的能力;﹝3﹞了解業力─因果輪迴。
四、 幫助我們與「實相」連結的古老修行法,為「四共加行」,又稱「轉心四思維」﹝Four Mind Changers﹞,即思索反省以下四事:
1. 人身難得;
2. 生命無常;
3. 諦觀實相─生命本來就不是輕鬆的旅程,而是真實之旅。
4. 業報因果─我們的「業」,永遠跟著我們。
五、 大乘佛教的核心要義圍繞著我們如何開啟自己的心,學會愛他人,關懷他人還有自己─純淨、不自私、沒有條件地愛,大乘佛教的菩薩戒,即:
1. 眾生無邊誓願度;
2. 煩惱無盡誓願斷;
3. 法門無量誓願學;
4. 佛道無上誓願成。
六、「開悟」乃指清楚看到事情的因果關係,指知道並且了解事實,也是指與當下的真相聯繫,佛陀鼓勵我們,不要「悲觀」,也不要「樂觀」,而是要實際看待生命。
七、 因果業報形成我們眾多喜惡的基礎,喜惡是想法和行動背後的推動力,為了能夠證悟,我們要更踏實、更貼近真實的自己,當我們越來越確定自己是誰,就會越來越踏實和真實。
八、 與自己的真相聯繫,其方法﹝1﹞保持自然;﹝2﹞保持簡單;﹝3﹞鬆開你的控制習性;﹝4﹞保持真實;﹝5﹞對身邊的世界保持開放的態度;﹝6﹞保持警覺;﹝7﹞保有智慧;﹝8﹞自然而然,讓你的能量自然流動。
九、 找到善巧和慈悲的方法與他人互動,是精神之路的重心所在,因此要修「禪定」,藉此保持「平靜心」和「覺知力」,禪定中的覺知就是「念住」,念住的四步驟:﹝1﹞注意您的感覺;﹝2﹞用覺知力接納;﹝3﹞利用識別覺知力觀想你的感覺;﹝4﹞以有計劃和睿智的態度行事。
十、 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你就怎麼待別人,所以要學習「布施」。分享的行動意味我們放下依戀和貪婪。
布施:
1、分享金錢和禮物;
2、付出時間和精力;
3、仁慈;
4、付出精力和勇氣;
5、分享你的知識;
6、布施「法」。
十一、生命中的一切試煉和不如意,帶給我們心靈極大的學習,成長和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在困境中,可以學到「修行」的真正力量,在通往覺悟的路上,可以將困境變成墊腳石,而非絆腳石。
十二、「愛」是對治憤怒、嫌惡、瞋恨和恐懼的良方,愛不同於「喜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