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著‧喇榮文化出版社

1.佛法是一種信仰,而其基礎和重點不在於「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教的真實含義是「佛學」,因為佛法是讓凡夫通過「修學」以達到佛的境界的一種方法。佛教的精華所在是「悲智雙運」,修行就是要修悲智雙運,學佛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2.「法身」才是真佛,「法身佛」乃指悲智雙運,其不同於「化身」與「報身」;佛的化身與報身是佛為了度化凡夫與「十地菩薩」而分別顯現的形象。

3.傳法的首要目標是要傳「三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的義理。唯有透過「三法印」才能讓凡夫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4.悲智的「智」,乃指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人無我,證悟顯宗中觀的空性,以及證悟大空性與光明。又「悲」乃指大悲心,這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布施」及「忍辱」等行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關頭能做出捨己為人的決定,並付諸實行。菩薩所行持的「六波羅蜜多」都未超出「智悲」之義。

5.眾生要希求「解脫」,才會有「出離心」,而「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在「大悲心」之前,也是要先有「出離心」。

6.「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同,衡量二者要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準的。又「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乃在於是否具備「菩提心」,凡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則無論所修的法本身有多麼殊勝,都只能算是「小乘」的修法。大乘要發菩提心,首要之務乃調整心態,而:要放棄對世間的貪著,及放棄只顧利益自己的想法。又要想解脫、成佛,須有「三殊勝」,即「三要點」,要(1)動機殊勝;(2)無緣殊勝;(3)迴向殊勝;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

7.「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2)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