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斷「無明」,才能圓覺

  白陽真詮》說:「了命圓覺明自性」,故「圓覺」非常重要;而要如何達成「圓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稱:「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所以,永斷「無明」,才能『圓覺』。

  「無明」(註1)二字在佛經中經常出現,就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也談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何謂「無明」?此乃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註2)為自身相,「六塵」(註3)緣影為自心相,因此由「妄執」、「妄有」而輪轉生死(註4)。

  故透過永斷無明,才能圓覺,也就是透過「因地法行」,即因地修圓覺,就能淨覺隨順;釋迦牟尼佛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說:「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偏十方故」。所以,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必須正念遠離諸幻,對於一切外境必須不隨境轉,誠如《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才能「如如不動」。

二、斷貪欲及除愛渴,才能斷無明:

  依上所述,人想恢復原本的覺性,必須斷「無明」,由於人是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致輪轉生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說:「…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由此看來,斷貪欲及除愛渴,是人在修行這條路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課。《白陽真詮》也說:「心中無慾動靜空,平等無階一切清」、「色相有形六道輪廻,是真是假悟覺未明…,空一真元啟化迷津,…,色相皆空以假修真,非人相體修道難成,色慾逆水道炁沖天…」。

三、透過修行,才能斷理障及事障:

  由於人都有欲、愛,佛法中談到「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而且「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源。這十二支層層相因的關係,為來世有「老死」之苦,皆因有「生」之故,會繼續受生,皆因今生感「有」未來之報,此「有」因執「取」而生,執「取」因有「愛」之起因為六根接「觸」塵境,「觸」因「六入」(註5)而生,「六入」由「名色」長成,「名色」因心識託胎而有,心「識」由過去世造作諸業「行」所致,業「行」起源於「無明」煩惱(註6)。又因為欲、愛及知見,人有了「事障」及「理障」;前者因事障而續諸生死,因礙正知見而有理障。透過修行,令人袪除貪愛,即可除去「事障」;進而廣結善知識,能有正知見,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為利他行,即可除去「理障」,二障已斷已伏,才能入如來微妙圓覺!

  筆者過去曾撰文表示:「修行是為了恢復覺性」,人在修行中,才能知道何者才是人生的「真」目的;其實人來世走一遭,就要具「出離心」,要明白《白陽真詮》說:「道成勝於大富」及「率性無為公為體,性命双修達天經」的道理。

  既然如此,袪除愛欲,極為必要,《佛說四十二章經》中,釋迦牟尼佛也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四、修行最重要的是袪除我見:

  如上所述,修行是如此重要,而修行最重的不外袪除「我見」,人如只有自己而無他,則為「自我」,人如大己而小他,則為「大我」,人如小己而大他,則為「小我」;人如無己而有他,則為「利他」的大菩薩。

  所以修行,筆者認為就是從「自我」、「大我」、「小我」到「無我」的過程,一個人如能持平等心,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眾生同體無異」,這樣修行,才能入圓覺。《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也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人要做到「怨親平等」,這可說非常不易,而要如此,則正如《金剛經》所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相諸相,即名諸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生在世,務必重視修行,修行是要透過「聞、思、修」及「信、願、行、證」;倘若只聞且信,而不去具體實踐修行,縱使多聞,也不成聖果。正如釋迦牟尼佛弟子中最為最為多聞的阿難尊者,也會遭摩登伽女攝入婬席;而釋迦牟尼佛於《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就此事對阿難尊者開示:「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註7);而阿難尊者聞開示後,向釋迦牟尼佛稟呈:「…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尤此益見「修行」乃重中之重!

註1、無明是闇鈍之心,無照察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惡因果。參見中台山

   佛教基金會印行:中級禪修班教本,第31頁,民國897月恭印。

2、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

   等是潮溼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

   的「風大」。

註3、六塵即為:色、聲、香、味、觸、法。

註4、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稱之為「輪轉生死」。

註5、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因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此六

   處而入;故胎兒在母體內,六根逐漸完備的階段,稱為「六入」。參見中

   台山佛教基金會印行:前揭書,第32頁,民國897月出版。

註6、參見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印行:前揭書,第36頁。

註7、九次第定為初襌第定、二襌次第定、三襌次第定、四襌次第定、空處次第

   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滅受想次第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永然律師 的頭像
    李永然律師

    永遠自然─李永然律師部落格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