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人權保障的泥淖
從103年度普羅調查來看,主觀或客觀感覺今年政治人權比去年「非常好」及「好」的各占11.4%及36.4%,總計是47.8%,已近半數。即接近半數的普羅大眾還是覺得台灣的政治人權是良好的;相較於「非常不好」的16.8%、「不好」的12.3%,總計是29.1%,也就是約三分之一弱的人表示政治人權情況不好。如果政治人權是代表台灣民主評價的一個指標,顯然有略接近半數的人持肯定態度;有較低於三分之一的人持否定態度。
但是如果以102年當作比較的基點,則103年表示「進步很多」及「有進步」的為13.5%及10.1%,共計23.6%;相較於「有退步」及「退步很多」的各為15.7%及4.6%,共計20.3% ,雖然認為「進步」的百分比仍多於「退步」,不過差距僅三個百分點多。再比較認為102年到103年人權保障程度「差不多」的則占38.2%,此即近四成的人在主客觀上認為,從去年到今年人權並沒有明顯的進步與退步。當然,可以據此認為政治人權「停滯不前」,但另一種詮釋,也可以說是台灣的民主政治遭遇瓶頸,即使去年發生洪仲丘事件、今年的太陽花學運引發大家認為是「不同類型」的社會運動,進而批判「代議政治」的失靈或失能,但即便如此,民主政治或者在保障政治人權上能夠有結構性的突破嗎?從普羅調查的數字來看,台灣和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陷在民主「失靈」、「失能」的瓶頸和泥淖中。
表1 2008~2014年人權保障程度普羅調查百分比
人權保障 程度 年度 |
非常好 |
好 |
不好 |
非常不好 |
2008 |
10.5% |
31.9% |
15% |
21.6% |
2009 * |
8.3% |
36.2% |
17.6% |
14.2% |
2010 |
12.7% |
38.7% |
18.9% |
12.5% |
2011 |
9.4% |
50% |
17.3% |
9.6% |
2012 |
8.0% |
37.7% |
16.1% |
13.5% |
2013 |
8.9% |
32.5% |
18.9% |
18.4% |
2014 |
11.4% |
36.4% |
12.3% |
16.8% |
從表1來看,普羅調查的結果值得深思。我國將兩公約成為國內法,是於2009年3月31日由立法院通過施行法,同年5月14日由馬英九總統完成簽署,並於同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將該簽署文件送往聯合國備查。該年的人權指標調查,民眾認為「好」與「非常好」的為44.5%,次年即2010年躍升到51.4%,到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高達59.4%,其中認為「好」的占50%,但此後即呈現某種幅度的下降,認為「好」的,由2011年的50%,逐年降至37.7%、32.5%到今(2014)年的36.4%。從逐年普羅調查民眾的感受人權保障程度來看,自2011年(民國100年)之後,明顯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今年「非常好」、「好」的47.8%比起去(2013)年的41.4%好很多,但這代表人權保障的「止跌回升」,還是仍然在下降趨勢中的「盤整」?),值得注意。
二、2014年質化調查表現
2014年德慧的質化調查結果,只有「公民權與自由」獲得3.44的評價,由於質化調查採用的是順序量尺(ordinal scale),3.44在5分位法中可以論斷為「普通但傾向好」的表現,比起去(2013)年的3.37,有些微進步。「公民權與自由」在四項細項指標中,歷年來均較高,去年是3.37,過去的解釋是因為我國已是完全的自由民主社會,基本的公民權與自由皆獲得保障,普遍受到肯定。但平等權今年卻是退步的,由去年的3.27降到3.15,政治效能感由2.95降到2.84,民主鞏固更是由3.21降到3.08。
過去在解釋政治人權時,對於政治平等,基本上認為平等權是指在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上人們得到公平對待的機率(probability)是相同的,個人認為這是「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核心概念,不同於「自由化」(liberali-zation),自由化是以「自主性」(autonomy)為核心。「自主性」則是接近權力的機會不受到限制的程度,程度越高,自由化越高。
其實,從2008年以來過去七年的調查中,「公民與自由」在德慧法專家學者評估中指數都是居於首位,其次則是「平等權」,再其次是「民主鞏固」,而每年最差的是「民主政治效能感」。讀者從表2即可看出。
‧表2 2008~2014年度政治人權德慧調查平均值
|
公民權和自由 |
平等權 |
政治效能感 |
民主鞏固 |
2014 |
3.44 |
3.15 |
2.84 |
3.08 |
2013 |
3.37 |
3.27 |
2.95 |
3.21 |
2012 |
3.38 |
3.14 |
2.86 |
3.04 |
2011 |
3.58 |
3.31 |
3.17 |
3.16 |
2010 |
3.59 |
3.08 |
2.94 |
3.03 |
2009 |
3.15 |
2.77 |
2.63 |
2.72 |
2008 |
3.26 |
2.90 |
2.74 |
2.66 |
從整個區間來看,德慧調查的各項指標整體是「普通」的程度,以3.5到4.0是趨向「好」的方向,評價都沒有到達這個水準,只有2010年的「公民權與自由」的3.59、2011年的3.58達到傾向「好」的水平;也可如此詮釋,當台灣轉型成為一個「完全民主自由」的國家後,2008年到2014年,整體是有進步的,在「公民權和自由」上,從2008年的3.26到2014年的3.44,「平等權」也從2008年的2.90到2014年的3.15,「政治效能感」則從2008年的2.74到2014年的2.84,至於「民主鞏固」則從2008年的2.66到2014年的3.08。所以,台灣的民主政治是在「鞏固中」且處於「進行式」的狀態。從長期的調查結果來看,這樣的理解應該是合適的。
但從現象發展上來看,這幾年在國民黨的執政下,馬總統的支持度節節下降,包括新型的民主運動、社會運動所造成的社會混亂、政治失序,以及朝野惡鬥,感覺上台灣的民主似乎在萌芽中卻已被黴菌感染,影響到它的成長及茁壯。但事實上,可能是正在成長中,在細緻嫩芽周邊有些雜草。
三、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
整體而言,政治效能感從2008年的2.74到2014年的2.84,只有2011年達到3.17。這顯示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所謂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學學者G. A. Almond和S. Verba兩人的名著《市民文化》(The Civil Culture)一書問世後,被政治學界廣泛運用評估民主的重要指標。政治效能感是評估民眾影響政府決策的感覺程度,程度越高的社會越民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治效能感也隱涵著政府決策過程能否吸納民眾意見的程度。這又牽涉到兩個在強調「治理」(gover-nance)時代的重要概念,即政府對於公共問題的反應能力(responsiveness)和處理的回應能力(responsibility),政府除了要對民意有所回應之外,也要有能力採取具體回應措施。從政治效能感的評估來看,民主化後的台灣雖然經過政黨輪替、兩次政治權力的翻轉(turnover),但整體而言,政府的回應和反應能力都較弱,政府的無能和失能(incapable and fai-lure)才會一直出現在政治學者及專家的批評中。從歷年來政治人權的調查中,這是最值得深刻檢討的地方。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
隨著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的到來,《2014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亦將呈現在讀者手中。只要您有興趣,歡迎免費索取!
進入2014,北捷車廂無差別殺人事件、太陽花事件、餿水油橫掃全台風暴、高雄氣爆、十二年國教紛擾……,令人惶惑不安的消息接二連三迎面襲來。面對如是場景,您對今年的台灣人權表現留下了何等印象?《2014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為您用客觀的調查方式,呈現了「民意」與「專家學者」兩部分的具體成績單。
經過數十寒暑的奮鬥不懈,台灣的民主政治,已走向穩步發展的坦途,成績令世人刮目相看。在民主政治風潮的引領之下,台灣各項人權的發展又是如何?中華人權協會自1991年起,針對台灣人權現況展開分項調查,從初始的六項,漸次增加到2007年起的十一項,幾乎囊括了各層面重要的人權指標,也可說是國內人權團體所做的調查中項目最多、最為廣泛的研究報告。
由中華人權協會策劃的台灣人權指標調查報告,涵蓋了政治、司法、勞動、經濟、文教、環境、婦女、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人權等十一大項,由十二位學者專家分別執行、撰述完成,採取「普羅調查」、「菁英調查」兩種研究方法,針對一般民眾、學者專家進行電話及問卷訪查。藉此,一方面了解一般民眾對人權狀況的切身感受,再者透過學者專家從制度面、政策執行面等結構性問題切入,提供每一項人權指標更深入的評價與討論。如果您一直以來都深切關注我國的人權發展,抑或好奇別人心目中對於我國人權現況的圖像是什麼,這本最新的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手冊,就值得您細細捧讀!
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