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5-3577中華道宗夏季刊1076月第46期第44-46頁》

一、人為何需要修行?

做為現代人每天因工作或生活,總會面臨一些煩惱,如:為錢煩惱、因事業失敗煩惱、因愛情困擾…等不一而足。人面對煩惱時,總希望能消除煩惱,此時就有需要透過「修行」,消除煩惱。

修行主要就是針對人的「身、口、意」去進行調整,使自己能依「道」而行,讓自己的人生能夠「離苦得樂」。自古迄今修行的方法非常多,但不可諱言的,在華人社會中「儒、釋、道」一直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佛法為例,來談一下「如何於工作與生活中修行?」。

二、佛法確實有助於人的修行

首先談佛法有助於人的修行,過去有些人對於佛法並不盡然瞭解,誤解佛法是迷信、不科學、消極、厭世…等。其實佛法既非迷信,也不違背科學,而且積極並不厭世。

因為佛法重視「三世因果」,從「身、口、意」下手,運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修「戒、定、慧」,讓世人能「慈、悲、喜、捨」,「悲智雙運」,達成「自利利他」;所以,非常務實、合乎邏輯且積極,自然有助於人的修行,使人能袪除煩惱,過著吉祥幸福的人生,並且能讓自己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

三、修行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瞭解佛法確實有助於人的修行,其次這種修行必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因為佛法講究「因果報應」,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在修行為了能做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必須:

1、學會區別善惡:「十惡」包括: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嫉、恚、癡。而停止十惡,即為「十善」。

2、確實自己省察:人很容易為自己掩飾惡行,但善惡行不能自欺欺人,所以要每天自己省察,就以曾子為例,他也表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袁了凡也於「了凡四訓」中提到運用「功過格」,記錄自己的善惡行,進行反省,進而「改命造運」!

3、努力進行改過:經過反省,確實為惡,即應停止,並應進行「懺悔」,而達成改過。佛法中也有運用「懺悔滅罪」的方法,《三昧水懺》、《梁皇寶懺》…,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懺法。

4、以「戒」為伴,以「戒」為先:既然要止惡修善,就必須以戒為體,以戒為先,且「戒、定、慧」三學不能偏廢。《大佛頂首楞嚴經》有云:「…攝心為戒,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若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由此可知要止惡修善,「戒」很重要,這也是有些在家居士修行受持「五戒」(殺、盜、淫、妄、酒)的原因。《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有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正性命,故當知輪迴,愛為根本…」;足見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有了「戒」即可止惡,進而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有了「智慧」才能真明暸,並且「自利利他」。

四、修行必須深信因果並發「菩提心」

在前面談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時,筆者有提到「因果報應」,這是運用佛法修行時,須要先確信的信仰,佛法講「三世因果」,「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又「三世報業」即「現報」、「生報」、「後報」,謹分述如下:

1、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2、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3、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註1)。

所以,人要讓自己諸事順遂,身心安樂,就要努力培植善因,無怪乎古人有云:「福禍無不自己求之者」。

再者,佛法講「信、願、行」;所以,除了深信因果外,還要發「菩提心」,「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即為「覺」,就是成佛的意思。透過佛法修行要發「菩提心」,必須要有「大智心」、「大願心」、「大悲心」。就以「大願心」為例,「樂師佛」有十二大願(註2),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註3),阿彌陀佛也有四十八大願(註4)。《大寶積經》中,釋迦牟尼佛也對彌勒菩薩開示,菩薩發十種心:一者、於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過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報,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五、落實於工作與生活中的修行方法

既然深信三世因果,且發菩提心,也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筆者再例舉下述修行的態度及方法:

(一)要知孝養父母:行善要「由親而疏,由近而遠」,人最親的莫過於父母,父母對子女又有養育之恩,為人自應孝養父母,更何況「孝養父母」也是居於「淨業三福」之首。

(二)要能惜福、習勞:人能夠獲得生養之資,這是福氣;古人常言:「知福、惜福、再造福」;所以,做人一定要惜福、切勿浪費,如自己有餘則用以「布施」,結善緣,並累積福報。又願意學習一切勞動,手腦並用,培養能力並「精進」,切勿要吃懶做而怠惰。

(三)要修口德:由於言多必失,所以要能「寡言」,且不說人過,不道人短。

(四)虛心寬厚待人:要結佛緣,先結人緣,所以為人要能虛心寬厚待人,願意喫虧,不佔人便宜,待人以寬,律己以嚴,不文己過,不覆己過,這樣必能使自已的「道德」提升,並獲得好人緣。

(五)不瞋不恚:學習佛法就要修心,「貪、瞋、癡」是三毒根,《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六覺悟有言:「…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就是要人們「不瞋不恚」,「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所以,我自過去以來也給自己一個座右銘,即「當你生氣,你就輸了」,人要學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六、結語

人人都希望快樂,不要有煩惱,佛法強調要追求「常樂」,而不是短暫的快樂,短暫的快樂有時還是「樂極生悲」。佛法很科學,要人們從「身、口、意」的關照,從「因地」下手修行,修自己的「心」,使自己能有一「清淨心」,自然就能祛除煩惱(註5),並讓自己能有一吉祥福智俱足的人生。

 

註1、弘一法師:「佛法學習初步」,載弘一大師演講錄,頁71,青蓮出版社出版,民國89年夏曆6月19日出版。

註2、藥師琉璃光如來於《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十二大願,筆者特將其第六大願、第七大願恭錄如下:「…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

註3、普賢菩薩十大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淨空法師講述: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民國89年2月出版。

註4、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即「十念必生願」,該願稱「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淨土宗在修學上也強調「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參見淨宗法師講述:第十八願淺釋,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印,民國95年8月初版。

註5、稻盛和夫著,林慧如譯:我這樣改造命運,頁156~165,2010年3月2刷,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