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法蓮華經》有「經中之王」之稱

  接觸佛法者皆可瞭解佛經甚多,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妙法蓮華經》、、等,這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260個字文字較少,也較為一般人所熟知;而《妙法蓮華經》向有「經中之王」之稱(註1),「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是法華經於無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涌......」,此經既然如此殊聖,實有一窺究竟的必要。筆者因過去曾參加一「法華經法會」,有機緣接觸此部佛經,使自己於學佛過程中有些不理解之事,得以進一步瞭解。

二、學習佛法要走向大乘佛法,才究竟

  初接觸佛法常有大乘、小乘之辯,對此一問題在《妙法蓮華經》的第三品「譬喻品」中提到「三界火宅」,眾生在三界(註2)中自得其樂,即「......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釋迦牟尼佛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求解脫,希望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救濟眾生,為說「三乘」。此三乘乃指「聲聞」(註3)、「辟支佛」(註4)、「佛乘」。因為這三乘,乃以無漏根、力、覺、道、襌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釋迦牟尼佛進一步說明「三乘」,首先說「聲聞乘」,「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湼槃,是名聲聞乘」;其次談「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再說「佛乘」即「大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由前述說明可知釋迦牟尼佛是以方便說法,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其實只是初說「三乘」 引導眾生,然後以「大乘」而度脫眾生;所以,眾生學習佛法要走向大乘佛法,才究竟!

三、學習佛法,要永不退轉,才能成就

  筆者在接觸佛法,遇到法師,法師常對居士們說:「福慧雙修,永不退轉」;原本不了解其何意?後來看了《妙法蓮華經》中第七品「化城喻品」,才完全了解,原來想修行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不容易,眾生於修行中容易遇障礙,一旦有障礙就起退轉之心。學佛原來只有一條道路-「一乘」,以達到一切智,可是眾生修行只到一半就累壞了,擔心「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為此釋迦牟尼佛創造了一座「化城」湼槃,也就是「小乘」的目標;一段時間後,又告訴修行者該繼續上路往前走,才能到達「解脫」,達一切智的彼岸(註5);《妙法蓮華經》第七品「化城喻品」,就談到「......以方便力,於險道中,......化作一城......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

四、行菩蕯道的眾生要宣揚《妙法蓮華經》

  由於《妙法蓮華經》非常殊聖,有助於眾生修行,而眾生想成佛,原本就應行「無為之道」,利益眾生,發菩提心。既然要利益眾生,則對較少聽聞、修行佛法的眾生,宣揚《妙法蓮華經》甚有意義;但宣揚時應住於「四安樂行」而說《妙法蓮華經》,這也是該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中所提醒,如何是「四安樂行」?即:

  (一)安住菩蕯行處(註6)及親近處:這表示所作所為都能修習忍辱、尋求人際間的和諧;且不會選擇接近有世間權力者,或以不當職業而謀生者或存心不良者。

  (二)發願宣揚《妙法蓮華經》者應住於修習平靜與喜悅,即「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三)在宣揚《妙法蓮華經》時,不應羨慕或忌妒他人,也不輕視任何人。「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四)宣揚《妙法蓮華經》時,對尚未聽聞佛法的人生起「大慈悲心」,並對聞佛法尚未理解者發起「菩提心」,運用善巧方便,使其理解深信。

五、結語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人生必須把握真正的目的,要出三界,免於六道輪迴,就要趕緊修行。世間的「名、權、利」,並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它們最多只是人們可以運用成就修行的手段而已。《妙法蓮華經》既然是經中之王,有機緣一窺全豹,掌握經意,運用於「行、住、坐、卧」之中,方能使自己逃離「三界火宅」,進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註1、「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見《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

  註2、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輪迴的三種存在層次-「欲界」是人們所居住的凡夫世界,在此世界中,眾生受制於貪、瞋、癡三毒。「色界」是層次較高的生存界,其中的眾生已斷除若干執著。「無色界」是輪迴中最高的生存界,其中的眾生已解脫對形體的執著。參見一行禪師著:經王法華經,頁59,2012年8月初版八刷,大雁(香港)出版基地,異 人文化發行。

  註3、聲聞是聞佛「四諦法」之聲音而悟道的人。

  註4、辟支佛是「緣覺」,或稱「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

  註5、一行禪師著:經王法華經,頁83~84。

  註6、安住菩蕯行處即「安住菩蕯摩訶蕯行處」,所謂「菩蕯摩訶蕯行處」指「菩蕯摩訶蕯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分別」。

...................................................................................................

H113  

  人生一瞬,如何利用短短數十載光陰,留下如雪泥鴻爪般的履痕?芸芸眾生,思慮萬千,有人雄心萬丈,冀圖立下不朽之功業;又有人不求聞達,但乞有一安身立命之所;或亦有人蜉蝣在世,得過且過,不知所終。靜夜長思,你會期許自己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佛家云:「人身難得今已得」,故生而為人,要珍惜此生,勤懇修持。「修行」從何開始?何以利用修行,足以締造精彩人生?名律師李永然同時是皈依佛門多年的入世弟子,他從閱人無數的執業歷程中,深刻體認到,人際之間的對立與衝突,率皆起自於人性的缺漏與不足;無由摒棄貪、嗔、癡、慢、疑、惡見,煩惱便因此而生。藉由不斷的省思,李律師將如是心得與多年來的修行法門結集成冊,與諸位有緣人分享。

  《利用修行精彩活出生命手冊》依〈天地律法•世間法〉、〈修行法門〉、〈安住心田〉分成三部分,不外從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應對關係,包含家庭、職場、社會等場域,援引佛陀的微言大義,指點讀者放下執念、破繭而出,從而豐盈此生。

  本手冊由永然法律基金會捐印,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永然律師 的頭像
    李永然律師

    永遠自然─李永然律師部落格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