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現場
近來在各大社群網站、手機通訊APP當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似是而非的「假訊息」。假訊息的內容種類很多,常見的類型有:醫療偏方、食品安全、法律規定、政府政策、免費貼圖、災難事故等不一而足。這些假訊息在日常生活中,給社會大眾帶來錯誤的觀念與認知,輕者可能在生活中帶來一些不便利,重者可能產生財產或生命上的危害或損失。
誠實不妄語 謠言止於智者
文/李永然律師
在災難發生時,假訊息可能會造成社會人心惶惶,甚至延誤救災時程或浪費救援物資。而政府機關或公司相關部門,為了澄清網路上不實的假訊息,反而需要耗費更多的成本「闢謠」,才能有效地「導正」假訊息給社會大眾帶來的錯誤認知。因此,「假訊息」不僅足以誤導社會大眾的正確觀念,也造成社會上因此必須增加原本不必要的成本花費,對於社會大眾是「百害而無一利」。
世界各大宗教都教導世人,不要有任何虛假的言語。例如佛教當中,「不妄語」是「五戒」的第4條戒,同時也是「十善法」之一;基督教《聖經》利未記第19章11節,告誡世人「不可欺騙」;在中國儒家《論語》中,孔子也告訴我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由此可知,「誠實不虛」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佛教所說的「妄語」,是指說謊、欺誑或說顛倒是非、虛妄不實的言語,屬於「口四過」(註)的其中一種;不實的言語不僅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他人乃至於社會,因此佛陀才會制定「不妄語戒」。
除了口說的「言語」以外,將這些不實、顛倒、虛妄的言語行諸於文字,就會形成我們常見的「假訊息」。因此「假訊息」也是屬於「妄語」的一種行為態樣,依據佛教「不妄語戒」的精神,我們不應該在網路上主動散布「假訊息」,也不要未經查證就任意將網路上的假訊息「轉貼」給親友,任憑「假訊息」繼續誤導他人,讓「謠言」得以「止於智者」。
理性看待網路言論 求證有保障
除了上述宗教的教義及戒律之外,散布「假訊息」可能也會負擔相關的法律責任。我國現行《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規定: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最高可處拘留三日或罰鍰新台幣三萬元;目前內政部也提出《社會秩序維護法》修正草案,增訂第63條之1規定,針對意圖影響公共秩序,散布明知為不實之事,足以使公眾產生畏懼或恐慌的情形,可處新台幣三萬至三十萬元罰鍰。
此外,行政院也計畫在《災害防救法》、《糧食管理法》、《農產品市場交易法》、《傳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和《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當中,增訂防制「假訊息」的相關規定。
如果散布「假訊息」侵害他人的名譽或信用,可能構成《刑法》第310條第2項的「加重誹謗罪」或同法第313條的「妨害信用罪」;倘若以散布「假訊息」的方式,對他人詐取財物或獲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也可能構成《刑法》第339條的「詐欺罪」而必須負擔刑事責任。
因此呼籲各位讀者,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從「網路社群」或「手機通訊APP」接收到別人轉貼或來源不明的訊息,應該要客觀思考該訊息的合理性,必要時甚至要求核證該訊息內容是否正確。
如果證實是一則「假訊息」,務必要讓「謠言止於智者」,切莫再將「假訊息」轉貼、散布出去;不僅可以阻止「假訊息」繼續傷害社會大眾,也避免自己因為散布「假訊息」的行為,而負擔不必要的法律責任。
法學常識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台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五、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註:「口四過」是指: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本文出自《從社會事件談修行與處世》,作者為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兩岸法律事務中心創辦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作者:釋明毓法師.李永然律師
現代人因工作或生活,總會面臨一些煩惱,如:為錢煩惱、因事業失敗煩惱、因愛情困擾……等不一而足。人面對煩惱時,總希望能消除煩惱,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過得圓滿、富足、平安、幸福、吉祥、健康,要達成此目標,首先是要有智慧的人生。但「智慧的人生」雖是每個人所期盼的,但這不是想要就有,而是必須要透過修行努力,改變自己的習氣,注意自己的身、口、意,結交「善知識」。
隨著時代變遷,人的煩惱也跟著升級,型態更多、更雜,也越來越難解決。於是社會新聞不斷翻新,各式各樣的犯罪令人瞠目結舌。本手冊以龍山寺季刊的「佛法律」專欄為基礎,由釋明毓法師與李永然律師共同執筆,將新聞事件中所發生的問題,先從法律觀點解析個案中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再跟從佛法的觀點,詮釋佛法上的看法,讓讀者一方面瞭解法律上的規範,一方面也能在佛經上有很清楚的開示,讓讀者可以藉此而能夠深入了解「法律」與「佛法」之間的關係,由「佛學」而瞭解「法律」。進而透過「修行」,消除煩惱。透過「知法」,而不犯法。
本手冊分為兩大篇,第一篇為〈圓滿生活.工作.修行篇〉,暢談如何過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及如何於工作與生活中修行;第二篇為〈佛與法的對談篇〉,即收錄諸多在社會上常見的法律案件,由李永然律師先行法律解析,再由釋明毓法師,從佛法角度看該案件。
《從社會事件談修行與處世法律手冊》由永然法律基金會捐印。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1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若索取兩本以上,請參考永然文化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