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因擔任臺北企業經理協進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合辦「企業經理精進讀書會」的引言人;此次是由李吉仁教授導讀「轉型再成長:策略架構與執行力」書。
該書側重三個觀點:
(一)聚焦策略與經營管理重要議題,強調建立結構性思維的重要性,運用統整性的導引架構,進行有效的規劃與合理決策。
(二)兼容「策略規劃」與「策略執行」的重要;尤其是與「策略」連動的執行面關鍵,包括組織設計、績效管理、人才發展、領導力與文化形塑。
(三)特別關切人的發展改變,在「組織轉型」成長旅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建構發展導向績效管理的制度環境,以有效提升「興業領導力」,搭配明確轉型再成長的方向和發展路徑。
對於本書我讀後很有收益,書內重點談到:
(一)領導變革轉型不是容易的任務,大多數的企業不但無法有效轉型,價值創造的能力也隨時間拉長而下降。
(二)台灣不少大型企業的成長是既重「規模」、更重「資產」,但「價值創造」並沒增加,台灣企業應重視「附加價值」轉型,而價值創造的省思時,台灣企業在邁向「永續成長」的路上,還須面對有效「接班傳承」,當「企業轉型」與「接班傳承」的需求同時發展,則「成長」與「永續」的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
(三)企業領導人要變革轉型以利再成長,就需要對於變革轉型的本質與內外部障礙,有深刻的認識,加上專注與全面的管理與領導能量,才能夠帶領企業走出困境,朝向提高「價值」的方向續航,企業在變革轉型過程中,必須積極面對與思考的四類議題,包括「策略布局」(Strategy)、「組織協同」(Organization)、「興業領導」(People)與文化形塑(Culture),這架構稱之為「C-SOP」。
(四)本書除了C-SOP做為總體架構外,針對最關鍵的策略規劃還提出一個5C的策略規劃架構,這五個重要的策略邏輯,分別是:
(1)環境脈絡(Context);(2)改變(Change);(3)選擇(Choice);(4)承諾(Commitment);(5)一致性(Consistency)。
前面三個C屬於規劃層面;後面兩個C則側重於執行面的規劃。
(五)策略性企業的經營績效非常重要,英明的領導人與策略的好壞,決定了過半比例的企業經營成果;但組織進行規劃,實務上常見三個內在限制,另外策略規劃也有三個盲點:
(1)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何需縝密地進行策略規劃?
(2)預算不就是在做策略規劃嗎?
(3)老闆英明,策略是他該決定的!
同時策略規劃也有三大內在限制:
(1)過去的成功形塑的主導邏輯,容易限制了對未來新的想像!
(2)經理人的時間配置,限制長程規劃的能量。
(3)習慣套模式,卻缺少策略與規劃所需的共同語言!
(六)進行策略規劃之前,要先建立「策略思維」,而要建立策略思維的觀念,就需勾勒未來的「願景」來啟動,才能以「願景」驅動策略內涵的發展。
所謂「策略思維」就是指決策者能夠根據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而決定現下要採取的行動,策略思維是一種「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的心智模式與做事習慣,它重複成為習慣,就成為「素養」或「能力」。
發展策略思維有三要素,即「現狀」與「期望目標」,以及兩者間的「差距」,最後再加上從「現狀」到「期望目標」的關鍵「路徑」(Path)。
(七)企業領導人要以「願景」驅動成長,而領導人如要帶領組織以「願景」驅動成長發展,思維和心態上需要先後「看見才會相信」的常態思維,轉變成「先相信才看見」才行。企業如果能夠累積願景式策略規劃的取向與實踐經驗,便可嘗試「小步快走」的敏捷思維,探索比較不確定的未來機會,最後才有機會「進化」到形塑式的策略規劃思維與行動,所以企業起步要建立正確的思維邏輯與心態,才能從勾勒未來引領現狀的改變,產生持續自我更新效能,讓組織走向永續發展。
(八)在組織內部建立一個好用的策略規劃架構是「策略」與「規劃」很重要的起手式。有共同的架構,才能降低「溝通」成本,透過有意義的思辨,提升策略規劃的本質。李志仁教授於書中特別提出「5C」,這是作者提出的「策略規劃」的5C導引架構。作者將之區分兩個區塊「策略形成」及「策略配置」。前三個C即環境脈絡、策略改變、策略選擇,是策略形成;至於「資源承諾」,「一致性」後兩個C則是進行策略的建置。
(九)從「策略」轉化到「執行力」非常重要,缺乏執行力的策略,最終可能徒勞無功,缺乏策略指引的努力,最後也可能做白工,在「C-SOP」的架構,相對於「策略構思」,組織協同、興業領導與文化形塑(亦即COP)便是經營者須要掌握執行力的內涵;所以,再好的策略,如果沒有「組織協同」的搭配,沒有「興業領導力與人才團隊」的執行,或是適配的「組織文化」支持,肯定無法讓策略落地。
總而言之,本書內容兼顧理論實務,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