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的世界地圖﹝96.7.22﹞
21世紀研究會編‧李尚霖譯﹝時報出版公司出版﹞

1. 穆斯林有五項必須實行的基本功課,稱為「五功」﹝Five Pillars﹞,即:﹝1﹞唸功,﹝2﹞拜功,﹝3﹞課功,又稱「布施」,即將自己一部分的財產賜與孤兒、貧民、旅人或有求於己的人,﹝4﹞齋功,﹝5﹞朝功﹝前往聖地麥加朝覲﹞。

2. 伊斯蘭教肇始於西元七世紀初,《古蘭經》是穆罕默德於西元六一0年至六三二年間,透過天使加百利﹝Jibril,英文為Gabriel﹞蒙受神的啟示而成。先知穆罕默德在西曆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這一天被訂為伊斯蘭曆元年的一月一日,伊斯蘭曆的九月是齋戒月,十二月是朝聖月。

3. 「jihad」這個字眼,原意並非「勝戰」,這詞由阿拉伯語jahada﹝努力﹞衍生出來的。指為了實踐「阿拉」的教誨。信仰伊斯蘭教的社會,為了推廣伊斯蘭教義,或為了保衛伊斯蘭的共同體,當非戰不可的時刻來臨,奮起而戰便可謂遵從神的意旨,是正當的行為。

4. 猶太人在飽受迫害之下,萌生復國的思想,此為「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錫安主義﹞,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猶太人心中的故鄉。

5.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分割為兩個國家,全域的56%是猶太人的土地,43%是阿拉伯人的土地,而剩下的1%,即耶路撒冷,歸國際託管。

6. 以阿戰爭:﹝1﹞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為第一次以阿戰爭,﹝2﹞1956年以色列、埃及戰爭,﹝3﹞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以阿戰爭。﹝此為六日戰爭﹞﹝4﹞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以阿戰爭。

7. 自第三次以阿戰爭後,巴勒斯坦人產生了「巴勒斯坦難民」認同意識,此已提昇為「巴勒斯坦人意識」。

8. 1974年3月26日埃及沙達特與以色列在美國協調下,簽署「以埃合約」,埃及自此被烙上阿拉伯世界叛徒的烙印,原設在「開羅」的阿拉伯聯盟總部,也搬至「突尼斯」。﹝沙達特於1981年10月6日遭暗殺,以色列總理拉賓也於1995年遭刺殺。﹞

9. 巴基斯坦為了在阿富汗扶植親巴基斯坦的政權,確保一旦與印度發生戰事能得到奧援,乃為「阿富汗難民」設立「馬德拉沙」﹝宗教學校﹞,並協助其組織塔利班﹝Taliban﹞﹝其原意是「宗教學校學生」,有譯為「神學士」﹞。

10. 中國大陸全境有一千萬的穆斯林,Islam現譯為「伊斯蘭教」,1271年元之朝建國時,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色目人」﹝眼睛有顏色,西域來的人﹞。以前稱「回教」,乃因中國大陸的伊斯蘭教徒多屬居住於西部的「維吾爾族」,其古稱「回鶻」或「回紇」,回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