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監獄行刑法》第1條明文揭櫫:「徒刑、拘役的執行,以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適於社會生活為目的。」可見刑罰執行,乃在於使受刑人未來適於社會生活,所以受刑人的在監作業是兼具矯正教化性質的工作,不過其與社會的勞動關係仍有差別,難以適用一般社會勞動關係的各種保障法規,例如勞工保險、安全檢查、工時、最低工資等。

  針對受刑人的作業收入,我國向來認定是政府預算的收入項目,而非等於受刑人的工資。針對這項政府每年編列已超過10億元以上的預算收入,政府想用來負擔預算的支出,受刑人則想要用於在監生活的開銷,甚至支付國民年金或做為補貼家用,因此,作業收入盈餘該如何分配成為問題。

  再者,對於監獄受刑人作業與社會勞動間的落差空間調整,諸如是否也適用社會的勞動保險、安全,甚至最低工資的基本規範。其中較無爭議的,是受刑人的作業安全與因工傷病亡的補貼賠償,至於勞動保險的類似適用及《勞動基本法》各項保障的規範適用,都是造成政策考量的困擾。筆者建議如下:

  1.法律觀念上,監獄受刑人的作業應該與一般社會勞動有別,是屬於兼具教化性質的作業。在監作業是為兼顧受刑人入監前的專業技能延續,與在監專業技能訓練及出監謀生工作權的保障。因此,監獄應盡量准許受刑人延續入監前專業技能工作的延續,並且協助受刑人在監專業技能的培訓與證照核發,以及出監後謀生的協助。

  2.考慮適用類似一般社會勞動保障法規,包含作業安全維護、職業災害保險、工時保障,甚至最低工資的類似適用等。

  3.作業勞作金的分配固然難以免除分擔監獄各項矯正執刑的開銷,與被害人賠償基金的分攤,但為兼具矯正功能,並需要提升作業經濟價值,盼能以受刑人對作業成果的貢獻,優先分配勞作金。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社會民眾對於犯罪與犯罪人處遇之態度,乃為對任何國度文明最佳之試金石。」我國法治文明的表現,矯正執刑是一項重點,其最終任務在於降低再犯率,而歷史已經證明應報主義難達此目的。

  世界上再犯率最低的國家在北歐,北歐國家認為「將受刑人關在一個空間裡,如此剝奪人權的行為,對受刑人來說已經是最殘酷的懲罰了」。他們以「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為本,與其懲罰受刑人的錯誤,還不如對在監受刑人循循善誘,讓他們學到正面求生的心態,未來重新回到社會時,能習慣作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士。

  芬蘭全國法律政策研究協會會長拉皮.塞帕拉認為,「懲罰是為了重塑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而非簡單地把懲罰理解為罪有應得。」受刑人工作權在法制上的確立,可使受刑入改正入獄前「非正常」的生活,而體驗到「相對正常」生活的價值,使其出獄後渴望延續這種符合社會期待的正常生活。除非是死刑,否則其他的刑罰都是剝奪人身自由或財產等權利,而剝奪自由的刑罰權應僅限制於監獄秩序和監管安全維持的需要,至於刑罰的執行則要考量受刑人出監後的工作與生存權利,並重拾以前喪失權利的能力,這才是矯正的宗旨。

  刑罰執行是犯罪追究的末端,其目的在於使受刑人不再犯,達成「再社會化」的效果。否則當再犯率依舊居高不下,不僅浪費司法資源,且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在此呼籲,政府務必重視刑罰執行及矯正效果,這才是有智慧的獄政改革!

兩位律師合照.jpg

文章連結:李永然、黃隆豐/【受刑人工作權7】提升再社會化降低再犯率

....................................................................................................................................................................

監獄真相大揭露——矯正制度的現況與展望
作者:李永然、黃隆豐、李雯馨等著
出版日期:2018/05 初版
書號:3B11
定價:300元

  一道高牆,築成兩個世界,牆內的人都是不討喜的、因違法而被收容的人。監獄,是矯正機關,執行法院判決確定的自由刑──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的單位。而時不時躍上媒體的監獄意外事件,令監獄在管理受刑人時的尺度拿捏上格外小心;也因這些事件,令監所內的人權問題浮上檯面。本書作者實際觀察我國監獄矯正執行現況,再就目前的各項矯正法規,逐一檢視,配合實際監獄矯正執行操作現況,以實務執行現有法制的障礙、矛盾、不當等層面,依據各項矯正法學理論,以及與世界矯正規制比較,提出我國矯正執行法制的研討及建議報告,編寫成書,以供立法者及實際執行公務人員參考,共同為我國矯正執行體制,做出符合監獄人權及有效率地改造收容人思想的法制規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監所人權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