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生死觀
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余英時著‧候旭東等譯‧聯經出版公司

1.本書作者研究「生死觀」,是考慮到這個論題的普遍性。東漢與任何時代或社會一樣,「生死問題」屬於困擾所有人──不論貴賤、賢愚、士俗、貧富──的具有最普遍意義的極少問題。

2.作者在書中簡單地概括漢代與「生死觀」尤其相關的「此世精神」。那時人們對人世具有強烈的依戀感,他們渴望「長壽」而害怕「死亡」;此外,他們關心世俗的事務並受世俗道德的約束。其次,「來生觀念」是這個時代「此世精神」的最好反映。這個時代的「來生觀念」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成仙而升至天堂;另一種是人性化了的死後世界概念。

3.《太平經》為道教的經典,在漢代甚為重要。該經中強調「德」的重要性,強調「陽尊陰卑」,並且強調「忠君、孝親、尊師」三種要培植的最重要的德性。漢代儒家也置「孝道」為諸德之首。

4.《老子想爾注》是西元2世紀末3世紀初流行的道教著作;其不僅與《太平經》有關,而且是「五斗米道」在川陝地區傳教的最基本讀本。《老子想爾注》在許多地方與《太平經》的思想相同。

5.在先秦的主要哲學派別中,儒家特別強調了「生」的觀念的世俗層面,儒家因而教導人們培植世俗的「德性」,而將福禍與壽夭的問題歸之於「天命」。

6.漢代士人對「長壽經」是持普遍接受的態度。他們還修習了「養生術」的技巧。「養生」意味著生活要嚴格按照「大順」或遵循事物的自然過程,這是道家哲學的根柢。

7.《太平經》中云:「……夫人愚學而成賢,賢學不止成聖,聖學不止成道,道學不止成仙,仙學不止成神,皆積學不止所致也。……」

8.《白虎通》:「……命者,何謂也?人之壽也。天命已使生者也。命有三科以記驗:有壽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隨命以應行。……」王充的《論衡》:「……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正命,謂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隨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凶禍到,故曰隨命。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於外而得凶禍,故曰遭命。……」。《太平經》:「……凡人有三壽……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9.葛洪之《抱朴子》稱:「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

10.《白虎通》中有提到「司命」,「司命」是監察人之行為的神,並同時決定人壽。《太平經》中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餘殃,不能及此人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