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然律師

一、修行如向外馳求,是捨本逐末

  人之所以想到要修行,是「知苦」,並希望能「離苦得樂」,而不再「後有」,方不會於「六道」(註1)中不斷地輪迴。不過不少人步上修行之路,卻不斷地向外馳求,希望能覓「佛」,就該問題達摩大師於《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中,指為「捨本逐末」;因為一般人學佛,希望能超凡入聖,能成佛;然「心即佛」,所以《血脈論》中有云「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足見修行學佛,必須向內求「心」,進而「見性」,如果能見性即是「佛」,不能見性就是「眾生」;簡而言之,就是因人人本具佛性,而「自心」原本心量廣大,應用無窮,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於施為運用;所以《血脈論》中也說:「佛是…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

  既然如此,為何仍有不少人邁向修行之路,卻不向內求「心」,不悟「自心是佛」,而頻頻向外馳求,終日茫忙?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提到「眾生顛倒」

  對於此一問題之所以會如此,乃因「眾生顛倒」,才不覺不知「自心是佛」。釋迦牟尼佛曾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向阿難開示,表示人之「真心」成了「妄心」,必須瞭解「眾生顛倒」、「世界顛倒」二因,經中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註2),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釋迦牟尼佛又於該經中開示,何以有「眾生顛倒」?《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云:「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三、修行要袪除「無明」、「貪愛」,才能「由迷返悟」

  達摩大師於《悟性論》中有云:「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眾生之「無明」乃因「五陰」,即「色、受、想、行、識」(註3)而起,佛法講「因果相續緣生法」,《彰所知論》中云:「約三惑者,謂無明、愛、取三即是惑」,足見人之本具佛性,原本之「真心」,卻因無明、貪愛,使之成了「妄心」;所以修行必須「袪妄顯真」,才能恢復人之「覺性」。

  筆者過去曾撰文談佛法講「三世因果」,然有因無「緣」果不生,所以還須有「緣」,才能因「緣」合和而生果,故《隨相論》中云:「…緣者,即是貪愛及業。必須具此二法,五陰方得生。業能生果,雖復能生,若無貪愛愛著應生處,果亦不起。…未起貪愛及業時,果則是無起。貪愛及業因緣和合,果方得生。生則是有,…」。

  既然如此,人修行要「袪妄顯真」,恢復本具之「覺性」,就要了解如何對症下藥?其實人們常陷於「我執」、「我見」、「我所」造成有分別,因為分別致使「真如性」失去,此由《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中有云:「…若有一切麁重分別心起,當知皆是煩惱差別所生,若能了煩惱性離分別心,即生死涅盤二俱清淨,此清淨性即諸法性,是性亦復名為真如,名為實際…」。因有「分別」才有「貪瞋癡」的煩惱,《隨相論》中,稱「…欲瞋癡為三火。此三有三義故名火,一能燒眾生一切善根;二此三煩惱能使心熱,即有燒心義;三能然三界故名火。此三煩惱遍三界中,從六塵六根六識生。…由此三煩惱故,不得安樂。三煩惱如火能然、根、塵、識如薪是所燃。…」。達摩大師之《破相論》中也說:「無明之心,…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既然如此,修行自然要能除「無明」、「貪愛」、才能由迷返悟,使自已回復真如真性!

四、如何修行方不致於捨本逐末?

  人們修行總不希望由迷入迷,而希望能走對門徑,然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方法,但最省要者,則要推達摩大師的「觀心」一法,其於《破相論》中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然如何「觀心」呢?主要有:

  (一)、必須明白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讓自己能保持一顆「淨心」,因為淨心才能恒樂善因,而不染著,才能遠離諸苦。但又如何保持一顆「淨心」,就是運用「三聚淨戒」(註4)制「貪瞋痴」三毒心;運用「六波羅蜜」(註5)淨六根,使六根清淨,不染六塵(註6),而能到達菩提彼岸!

  (二)、必須守本真心,因為如前所述,人人本具佛性,只因攀緣,妄念,煩惱諸見,而致「無明」、「五陰」覆蓋,所以要自守於心,人如能了然守心,就妄念不起;所以達摩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說:「…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們修行乃是為了恢復自己的覺性,而人本具佛性,正如六祖惠能於《六祖壇經》中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應努力向內求,找到自己的「真心」,並且守本自真心;至於對外則不要有「分別心」,而應持「平等心」廣行「布施」(註7),並結善緣,處處自利利他,並且行「無為法」,深信必能修行有成!

註1、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稱「六趣」。而六道輪迴乃因眾生處於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導致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故稱之。

註2、三摩地又稱三昩、三摩提,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小辭典,頁143,2004年9月2版1刷,方廣公司出版。

註3、色、受、想、行、識屬於「五陰」,「陰」是障蔽之意,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人是「色法」和「心法」的組合,「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而「心法」就是受、想、行、識。人的心從無始以來,執著地、水、火、風為實有,執著「色身」(身體)是自已的,導致得不到「解脫」;所以《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就是要起觀照、觀照「四大若空、五陰無我」,參見惟覺老和尚《佛說八大人覺經》之經典開示錄,頁36,2008年2月初版1刷,文心文化公司出版發行。

註4、三聚淨戒者即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註5、六波羅蜜又稱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註6、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污染之意,謂能污染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人之六根所緣的外境。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前揭書,頁235。

註7、布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以正法去勸人斷惡修善),無畏施。
(本文刊於中華道宗春季刊2016年3月第37期)

..........................................................................................................................................................

  人生難脫生、老、病、死、苦,打從一個人出生、成長、學成、工作,而後組織家庭,一路行來,無不屢遭挫折與挑戰。於職場失意者,或面臨謀職不順、工作不力、失業、資遣、退休金無著等窘境;成家立業後,又可能陷入不孕之苦,或遇子女受教難行為乖張……等。

  當人生面臨種種橫逆時,如何處變不驚,緊守定、靜、安、慮、得的從容態度?實屬不易。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李永然律師執業三十餘年來,每每目睹人際之間各種爭執的上演,究其原因,多為事件當事人固持己見,不思己過,以致衝突爆發,僵局難解。

  遭逢「逆境」,究當如何轉逆為順,以得輕安自在?或縱處逆境,也能視之逆增上緣、樂觀以對?唯有仰賴「修行」──修持自信,袪除分別心,存養平等心、慈悲心,進而清淨心可得,一生充滿法喜。

  李永然律師發心將最近撰寫的相關文章彙編成《圓滿生活修行手冊》,該手冊在次第上的安排,以〈人為何要修行〉、〈生活即修行〉、〈修行途徑〉作為分享的核心,冀求讀者從其援引的日常實例、佛典奧義中,涓滴感受今生修行的重要,進而領略修行的入門之道。

  《圓滿生活修行手冊》由善心人士「無名氏」與永然法律基金會共同捐印,期在昏瞶的塵世中帶給諸多有緣人正向思維,覓得安頓身心的法門。欲索取者,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16cm×22cm以上),註明手冊名稱,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永然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